易中天:我这样讲课谁学得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6日03:11 南方都市报

  

易中天:我这样讲课谁学得来?!

  易中天说自己具备作为湖南人的“骡子性格”,说话调皮,但不捣蛋。黄集昊摄

  奥一网昨天下午,刚从北京飞抵广州的易中天,才下飞机就直奔广州购书中心参加媒体见面会。

  “我现在晕头晕脑,有点弱智。不过,欢迎广州媒体提尖锐的问题。”易中天开场白就把一众记者逗乐。不过回答起记者的问题来,易中天毫不含糊,时而俏皮幽默,时而慷慨激昂。今天下午2时,他将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新书《品三国(下)》的签售会。

  今年,易中天刚好到了60岁的耳顺之年。他曾作了一首诗:“听得三更滴雨,管他八面来风。不聋不哑做阿公。耳已顺乎?曰顺。”不过,易中天说他作为湖南人,还是“骡子性格”。“我不是‘刺儿头’,说话调皮,但不捣蛋。”

  关键词:硬伤

  “出了硬伤就要下课吗?”

  记:您的《品三国(上)》出版之后,一些人说您的书中有不少硬伤,不如语言过于娱乐化。

  易:我承认,不管是《汉代风云人物》还是《品三国(上)》,这些书里面都有一些硬伤,在《百家讲坛》节目里面也有硬伤。对待硬伤的态度,我有“应对批评三原则”:指出硬伤,立即改正;学术问题,从长计议;讲法问题,不争论。

  《品三国(上)》为何会出现硬伤?是为了赶着出版。2006年7月22日,这本书在北京梅地亚酒店招标,上海文艺出版社获得了出版权。一个星期后,“上海文艺”的书还没出来,市面上就出现了各种盗印的《品三国(上)》,还有各种假书,什么易中天品红楼梦,品金瓶梅,甚至还有易中天品性感内衣。在这种情况下,书必须赶紧出来。

  我说,指出硬伤,立即改正。但是我们要搞清楚,不能你说是硬伤它就是硬伤。发现了几处硬伤就说你应该下课,你的书就应该停售,大家觉得是不是太过分了呢?

  《品三国(下)》,我们请了唐让之和金文明两位资深文史专家来把关,就是想把这方面的问题减到最少。如果还有人要指责,我认为就是苛求,就是吹毛求疵了。

  关键词:批评

  “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你不能侮辱我的智商。”

  记:书、电影或电视剧,一般来说,下一部就没有上一部好了。您怎么避免这种情况?

  易:我很简单地回答你:你说的是一般人,我不是一般人。所有自以为是的媒体和批评家,按照一般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谓规律来评论我和预测我,没有一个不是错的!

  在写《品三国(上)》和做《百家讲坛·品三国》前几集的时候,老实说,那个时候我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摸着石头过河的前半截,肯定要摔跤。

  我想跟那些批评家说: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你不能侮辱我的智商。我摸了一年石头,我还没摸清楚吗?到了写这个《品三国(下)》和录《品三国(下)》节目的时候,老实说,对于这个节目的规律和这本书应该怎么写,我已经非常心中有数了,完全成熟了!

  记:完全成熟了?但是陷入一种模式化的套路中,观众就觉得没有新鲜感了。

  易:创意啊,这是最重要的。我在一次颁奖晚会上做获奖感言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不断变新浪”。(面对大众)的传播方式必须出新,一旦模式化、程式化以后,那就是电影《手机》说的“审美疲劳”!至于“前浪如何变新浪”,等变了,你就自然知道了。不妨拭目以待。

  关键词:风格

  “电视台调教我?怎么可能?!我这种讲课方式谁学得来?!我全国独一份儿!”

  记:最近媒体报道说,陈丹青曾说《百家讲坛》上您和于丹的讲述,是一个腔调、一个方式。

  易:(声音提高)我和于丹的腔调怎么可能是一样呢?陈丹青如果真这么讲,我怀疑他没有好好看。

  记:那在讲述方式上,电视台会对你们做出一些要求吗?

  易:绝对不可能。我告诉你,我现在放开了说——我易中天受欢迎,就因为我的讲课方式是独一无二的,电视台调教我?怎么可能?!我这种讲课方式谁学得来?!我全国独一份儿!电视台怎么炮制得出来?我一辈子说话,就是这样说过来的嘛。

  电视节目的时长是不能动的,讲的内容控制在33分钟内,这个电视台是要调教的,也是讲课人自己要领悟的。《百家讲坛》面对8岁到88岁的观众,从省级以上官员到农民工,它还有一个基本原则,所有主讲人的讲述必须要有悬念。所以,在节奏、结构上必须遵循规律,但主讲人的表述方式和语言绝对是有自己的个性的。

  记:现在出现了很多以您这样的方式品评历史和经典的,您摸索的这种方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易:这个影响就由不得我了,得看跟着做的人,看他是学我的皮毛还是学我的精髓。如果是学我的皮毛,那最后肯定是一塌糊涂。所谓“学我皮毛”,就是说说俏皮话啊,把这个历史人物和现代生活进行一种拼接,如果就学会了“诸葛亮唱卡拉OK”,“韩信是待业青年”,永远没长进。当然媒体喜欢这些,媒体在这方面起了很不好的作用。

  我的精髓在哪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明白我面对的大众,我称之为“非专业人士”,让他们理解历史和经典。我把这些吃透了,一定就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以为没有这个研究和独到见解作支撑,光靠卖嘴皮子就能讲好(的人),那请他自己来吧!

  关键词:传播

  “既熟悉了解经典,又具备传播能力。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做这样的事。”

  记:您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学术是有分工的,应当一部分人做研究,一部分人做传播。这就涉及到一个谁有资格向大众传播经典的问题。

  易: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严肃。从理论上说,这样的人应该既熟悉了解经典,又具备传播能力。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做这样的事。如何认定这个资格,我希望展开一场讨论,以引起大家来重视对经典的解读、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我们极需要做这样的事情!

  我们这个民族近现代以来灾难深重,好不容易有了现在和平崛起,正在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自觉,这不是少数人的事。这就是我和少数人的分歧所在——他们总是认为这是他们少数人的事情,要把经典和历史霸占着,别人不得染指,你一旦染指就说你没有资格。毫不客气地说,这叫作“混账!”!你们可以报道这两个字!

  关键词:出名

  “自己被双规了,走到哪儿,规到哪儿,私人空间没有了。”

  记:向大众做学术传播,显然比关在书斋里搞学术研究,更容易获得名声。一些学者恐怕会以您为榜样,从“研究”转向“传播”。

  易:如果他认为获得知名度和大众认同很重要,他就错了!搞学术传播在获得名声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比如像我,我自己称自己被“双规”了,走到哪儿,规到哪儿,私人空间没有了。媒体会把你的家、你的历史,你的种种抄个底朝天,不得安宁。

  不客气地说,你想走出学院,你就走得出吗?

  第一个,你舍得吗?你要知道体制内有很多好处啊——你在学校当个什么院长啊,系主任啊,还要拿个特殊津贴,向国家申报一年几十万科研费,可以利用你的某些职权忽悠点事儿,比如说招生,它有很多好处啊。第二个,传播平台接受你吗?第三个,观众和读者接受你吗?如果这些都不接受你,然后你又把体制内的好处给扔了(笑)你要想清楚啊。

  记:您对“双规”的感觉满意吗?

  易:当然不满意了。我有很多不爽的时候。我的家人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做出牺牲。他们也不喜欢这种状态。我根本不能和家人团聚,很多事情都顾不上,电话不能接,还得罪好多老朋友——人家有事儿找上门来,哪个地方有个活动,请我出场。我都不能去,把人家得罪了,我只能认了。

  (旁白:易中天说自己从4月12日“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先是到襄樊参加“诸葛亮出山1800年庆典”活动,之后到上海为《品三国(下)》签售,15日再到北京参加签售,19日去美国到几个大学演讲,30日晚上才回到北京。现在又到了广州)

  不要以为我现在好像都很风光,走到哪儿都前呼后拥的,飞机坐头等舱,酒店住五星级,版费拿了不少,我去年交所得税都交了几十万。(一些人)就看这些了,想到(我)当年的风险没有?我从1995年开始,跟上海文艺合作出版《闲话中国人》,那个时候是副教授,而这个是绝对不能拿去评职称的,不算科研成果的。那个时候是做好了准备当不上正教授的。那些眼红的人,有这个准备没有?

  记:好像有很多行业,比如房地产业,都在邀请你。

  易:哎呀,多极了!我告诉你,(地产商)恨不得我去帮他们卖房子。

  关键词:学术

  “学术堕落的原因正在于‘媚官’。这个‘媚官’也不是指媚某一个官,而是媚现行学术体制。”

  记:有一个说法,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到大众面前,受到欢迎,认为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一部分学者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精英文化从“媚雅”走向了“媚俗”,您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易:“媚雅”也好,“媚俗”也好,我指的是中性层面上的,不含道德层面上的评价,我认为都无所谓,都无可指责。该批判的不是“媚雅”或“媚俗”,而是“媚官”。事实上,中国学术堕落的原因正在于“媚官”。这个“媚官”也不是指媚某一个官,而是媚现行学术体制。

  几年前,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就写了这篇文章《学校不是养鸡场》,但是现在很多学校,以清华北大为首的,还在顽固地把学校作为养鸡场。我非常赞同人大张鸣先生的观点,现在的管理体制真是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就像张鸣先生说的:现在的学校是极力向公司靠拢,官僚化、企业化,非常危险。

  所谓“媚”就指学术气质,那是用纳税人的钱炮制大量的学术垃圾。相比这样的人而言,我非常坦然,非常自豪。

  记:有学者曾评价说,《百家讲坛》把观众的定位设定在15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这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

  易:我告诉你,《百家讲坛》的收视率现在还是很低的。那些说《百家讲坛》是“牺牲学术品位,追求电视收视率”,全是放屁!我对这种批评,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放屁、放屁、放狗屁,真真岂有之此理!”。我最不要听的就是所谓学术界意见。他们根本不懂,“低门槛,高品位”,他懂这个吗?我以15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门槛进入,我做到了在中央级党校上课的省级以上干部都喜欢我的节目,他们是15岁、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吗?!

  这个节目完全可以做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热闹”和“门道”两不误是做得到的。历史上那些精品,都是既大俗又大雅的。《红楼梦》不同的人都可以看,但是看到什么,这就不一样了。

  编辑:刘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