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怪胎”非法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6日10:06 南方都市报

  下篇

  体制之困

  旅游“怪胎”非法存在

  “三峡旅游公司不存在垄断,症结是利益之争。红线周边,各村镇都要招商引资,但是在整体的旅游规划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出现一些不能适应市场的低档次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打着‘移民牌’、‘三峡牌’,找三峡旅游公司,转嫁他们投资经营的损失。”长江三峡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一位副总经理说。

  夷陵区一位参与协调的政府官员也称,风情园从一开始就是个“怪胎”。

  当年,在许龙所在公司的号召下,整合了420亩土地。1997年,他们请专家规划风情园,并开始申报。但由于规模太大,超过了当时的宜昌县(今夷陵区)的审批权限,而当时宜昌市尚未出台三峡大坝周边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所以宜昌市旅游局没有审批该项目。

  项目一直停顿到2000年,有些股东陆续退出,剩下现在的210亩土地。但等待了几年,总体规划始终没有出台,许龙等人认为宜昌市旅游局不作为,与之发生冲突。“当时,我们规划了很多项目,县市的领导都支持,市旅游局只好不管了。”许龙说。2001年7月,剩下的十几名股东成立了宜昌市锦绣三峡旅游有限公司。然后采取单个项目、多次报批的办法,在夷陵区旅游局获得审批。

  2002年10月16日,风情园开始动工,但得到宜昌市旅游局提醒,这是违规建设,要求停止。“明明知道会遭到阻止,但我们等不及总体规划了,所以继续搞下去。”蔡如斌说。

  2003年7月,风情园一期工程完工,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夷陵区旅游局批准了票价,并准许其试营业。但此种行为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评,宜昌市旅游局也多次与各旅行社打招呼,这是违法的项目,不能带游客去游览。

  但在遭到投资者的质问后,宜昌市旅游局只好采取放任态度。当年7月28日,风情园试营业,虽然至今也未获得正式营业的审批手续,却在当地旅游主管部门默许下经营。

  在之后的数年间,风情园与三峡旅游公司有合作,也有矛盾,而夷陵区政府和区旅游局多次参与协调。当地政府也希望三峡旅游公司将风情园整合进去。

  主持最近一次协调工作的王万修认为,要协调此事,首先要看风情园是否合法的项目,如果是合法的就要保护,如果不是合法的,“谁审批的谁负责”。

  王万修曾先后任秭归县长、秭归县委书记,2005年7月调任宜昌市长助理兼坝工委书记,后为坝工委主任。王称,现在没有了移民安置问题了,但解决移民生活问题迫在眉睫。三峡大坝的建设曾解决了大量移民就业难题,但随着大坝的逐步完工,就业人员大量减少,从高峰时期的5万人减少到现在的1万人,移民生活开始下降,“而务农,缺少良田,招商引资,又由于三峡工程,对引进的企业要求非常高,不能有污染”。因此,宜昌市为40%的移民发放低保,其他富余的劳动力,外出就业。

  而三峡坝区实行红线内外隔离的管理方式,无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夷陵区一位政府官员称,过去,确实有些领导对三峡总公司有抵触情绪,“这么大的企业在这里,为什么就不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呢”?

  也许,这就是三峡风情园得以长期“非正常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坝旁的移民村

  4月16日上午,十几辆小面包车、

摩托车停靠三峡坝区风箱沟客运站,司机们站在一起说笑。戴着太阳帽,背着专业相机包的谭伟(化名)也站在其中。

  当一辆8路公交车进站时,十几个人立即拥到汽车门前,对着下车的乘客问,“要不要去大坝?我可以带你进大坝,不需要买门票”。

  乘客们有的去秭归新县城,也有来参观三峡大坝的。一位司机对着两个年轻人,把价格从70元降到30元,“我们是本地人,有关系,可以带你进去,很便宜了,一包烟的钱”。年轻人一脸沉默,吐着烟,做出十分老练的样子。

  三峡旅游公司在此也设有接待站,他们的工作人员也跑到车门前“拉客”。最终,两个年轻人被工作人员带进了接待站。而另一司机开着黄色面包车,拉了几名乘客,向三峡大坝方向开去。

  “其实,都是骗人的。”未说服一名乘客的谭伟说,“都不能进大坝,只能在外面看看。”

  这些司机都是中堡村村民。中堡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永强说,这些村民没有工作,靠此可以挣点生活费。

  中堡村被称为三峡百万移民第一村,由宜昌市三斗坪镇龙潭村搬迁而来。龙潭村原在中堡岛上。中堡岛是宜昌市三斗坪镇的一个江心小岛,花岗岩结构,被选为三峡大坝坝址。

  中堡村现有1200多户,3040人,其中2000多人为移民,耕地仅有590亩。以前,村里有六七百人参与大坝修建,但随着三峡主体工程完工以后,在大坝打工的还剩下200多人,约有400多人外出务工了。

  张永强介绍称,宜昌市将于4月底,执行“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区后期扶持政策”,为每名移民每月发放50元的生活补贴。“但是农民没地,没有工作,必须要有稳定的工作”。

  2005年,桂千红找到张永强,他看中了中堡村村口的一块荒山,站在荒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峡大坝的全貌,他建议于此开发一个观坝平台。

  桂千红坦承,他的屈原祠在三峡大坝的上游,从重庆方向来的游船停靠屈原祠,就会影响游览大坝的时间,所以三峡旅游公司不想游船停靠屈原祠。

  “就是为了打破他的垄断,也为了转移他的视线,我发现了中堡村的这块高地。”桂千红不无得意地说。

  之后,中堡村15位农户创建中堡岛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集资100多万元开发这块荒山,将景点命名为“中堡岛移民乐园”,也称“小坛子岭”。桂千红以技术入股,并被聘为顾问。桂还为景点提供游客。按照设想,他们计划将附近的农户改造成“农家乐”,增加移民收入。

  中堡村将破旧厂房和荒山出租给他们。

  2006年初,乐园开始试营业,每天有几百名游客,“因为当时还没办审批手续,不能收门票,主要考虑的是增加消费,当时已经有了一家农家乐,还有几家正准备改造”。

  但当年4月30日,移民乐园被勒令停止营业。因其未经项目论证立项,未编制建设规划,未办理正规的建设手续,遭到了三峡旅游公司的投诉。

  虽是违法违规项目,但在宜昌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之下,三峡旅游公司补偿投资人400多万元。

  另外,双方还达成如下协议:对在该项目中就业的22名村民,三峡旅游公司负责至少每户安排一名符合条件的人员就业;三峡旅游公司负责做好对三斗坪镇村的扶持工作,由三斗坪镇政府在中堡村选择一个区域,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由三峡旅游公司指导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对建设达标的农户给予奖励资金作为补助,并为其积极组织提供客源,在游客量大的场所提供一定的门面,帮助中堡村发展竹编产业。从2006年起,连续10年,三峡旅游公司每年投资20万扶持三斗坪镇村发展。

  目前,三峡旅游公司支付了补偿款,安排了7人就业,其他协议内容均未落实。

  “当初,是因为同情移民,我们才对其补偿,但这不能成为解决类似问题的固定模式。”4月20日,三峡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张超对王万修说。

  红线内外各自为政

  如今的中堡岛移民乐园一片安静,新建的一堵围墙,将观坝平台堵住。

  三峡旅游公司景区管理员罗东说,建围墙就是为了不让游客观坝,公司还安排4名管理员分两班看守于此。

  但张永强还在等待机会。他说,移民乐园内的地面建筑都是村集体的,一旦湖北省所做的总体旅游规划出台了,他们还要依据规划,将此处再建成一个景点。

  无论是三峡风情园,还是中堡岛移民乐园,都反映了基层政府发展经济,增加移民收入的迫切心态,但在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行政体制时,便发生了所谓的“乱搭乱建”的局面。

  夷陵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王顺喜认为,体制不顺是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而体制不顺,包括行政管理体制不顺,资源配置体制不顺,经营体制不顺等等。

  三峡坝区的行政管理相当复杂,红线内,由三峡总公司建设和经营,由于其直属国务院三峡办,所以不受宜昌市政府的管理;坝工委,作为宜昌市人民政府的派驻机构,负责红线内的社会事务的管理;在红线外,是夷陵区的3个镇和秭归县的1个镇;而坝工委对红线外没有管辖权。

  红线内外,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即使是基础设施,如排水、交通等等,内外都不能衔接。

  由于红线内外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因此产生激烈的竞争,如旅游、港口、交通、项目施工等等。王万修称,现在坝区的矛盾,已由原来的移民安置问题转向了经营。

  “坝工委只能加强行政协调的手段,解决纠纷;每个纠纷,需要沟通的环节都很多。”坝工委主任王万修说。

  王顺喜认为,如将三峡大坝周边地区合并成为一个新区,并由新区统一对坝区实行管理,那么利益的协调就容易得多。而三峡旅游公司副总经理张超认为,应该学习黄山等景点的模式,划出核心区和控制区,由一家实力企业来经营。

  他们的思路相似,但不同的是,一个站在行政管理的立场,一个站在经营的角度。

  而王万修认为,目前的体制在过渡期间是合理的,只有到了大坝完全竣工之后,三峡总公司以及武警部队的归属问题解决了,才能理顺体制问题。

  行政体制的不顺,迫使他们寻找经营体制上的突破。

  王顺喜认为,只有整合坝区旅游资源,才能不乱。应以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公司为龙头,把周边景点整合起来。

  其实,在2003年,三峡总公司、华侨城和宜昌市政府组建三峡旅游公司时,宜昌市政府就已经承诺加强旅游产业规划,清除违规景点,制止乱搭乱建,避免无序开发和不良竞争行为,帮助三峡旅游公司做大做强。

  这种思路已经贯穿到宜昌市上下各级政府。

  采写:本报记者鲍小东深度邮箱:shenduduzhe@126.com

  (南方都市报)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