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中部看崛起(城市篇):剑指“连城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6日13:45 山西新闻网

  ―――城市群打造中部崛起引擎

  中部崛起,自城市群隆起始。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化解中部“塌陷”的尴尬,中心城市及以其为核心的城市圈被寄予了厚望。

  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弱联合,中部6省城市合纵连横,城市群越发凸显财富积聚和规模效应,从中原城市群到武汉城市圈,从长株潭城市群到昌九工业走廊,从沿江城市群到太原经济圈,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等省都在奋力求索自己的发展模式。

  2006年4月,国务院下发中部崛起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可以预见,随着城市群的隆起,中部,这个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最后一个板块”,将成功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我国城市化发展新的动力区域。

  中部城市群雏形初现

  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中部城市群雏形显现。单个城市竞争力被区域整体竞争力所替代,中部地区经济布局基本形成“中心群带”的发展战略格局和模式。而上升为“国字号”的四大城市群成为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湖南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历史最为悠久,早在1982年,湖南就有了长株潭融合之说,从湖南省会长沙到传统工业基地株洲、湘潭市不过40公里,株洲、湘潭两地不过10公里,三市成“品”字分布。皖江城市带也在17年前首次由安徽省委提出,当时称为“皖江开发”,其后最终形成以合肥为圆心,以长江流经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为圆弧,形成承接东西的扇面格局。武汉是中部6省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心城市。2002年,湖北启动“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以武汉为核心,加上周边的黄石、孝感、黄冈等8个城市,重点推进基础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河南“中原城市群”后来居上,在中部各城市群中发展最快。其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洛阳为次中心,将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9城市聚拢其间。

  这些城市群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2006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4598.8亿元,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占全省的60%以上。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湖南省的37.6%和38.2%,增长速度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中原城市群人均生产总值高出全省近3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比全省平均高出8.8个百分点。皖江城市带集中了安徽省家电、建材、汽车等支柱产业,拥有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是我国第三大家电生产基地。四大城市群当中,中原城市群则最具竞争力。

  在豫、鄂、湘、皖四个城市群被重点规划后,江西与山西两省也不甘落后,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区域发展战略。江西谋划让昌九工业走廊变脸,明确将南昌和九江两市整体纳入规划,昌九工业走廊有望由以前的“一条线”转变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板块;山西也在2006年提出建设“大太原经济圈”的规划,规划以太原为核心城市,强化太原与介(休)孝(义)汾(阳)、阳泉、忻(州)原(平)城镇组群的组合发展。

  四大城市群发力起跳

  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亚莉认为,城市圈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应当学习沿海经验,发挥中心城市的火车头作用,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中部六省采访过程中,记者欣喜地发现:中原、武汉、长株潭、皖江等四大城市群已进入全面发力和起跳的新阶段,各省都在选择突破口破解行政区划壁垒难题,加快城市一体化进程,“融城大公交”“通信一体化”“金融同城”“信息同享”正在城市群内变为现实。

  河南省省长李成玉说,建设中原城市群的突破口是“郑汴一体化”发展,其核心是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束缚,促进两市的发展融合。对跨区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集中布局;深化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区域有序调整,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目前,河南7市正进行一体化试点,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偃师等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截至2005年6月份,长株潭地区在电力、交通、金融、环保方面已经实现了一体化。金融一体化中,已经开通了同城票据交换业务、银行卡同城、POS机、ATM、金融IC卡系统的同城化。2006年6月,长株潭3市召开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决定仿效上海浦东,正式向国家申报建立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拟借助国家层面力量,突破3市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

  作为“东向战略”的一部分,安徽“沿江城市群”通过沿江高速公路以及建设中的合肥―――南京城际高速铁路与长三角地区日益联为一体,其主要城市群与长三角实现了“无缝接轨”,加快了长三角向安徽的产业梯度转移。2006年安徽实际利用外资24.9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占到一半,沿江城市群已成为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平台。

  自武汉经济圈概念提出以来,9城市政府部门搭建合作平台,工商、人事、教育、劳动、商业等部门纷纷签订协定,承诺在市场准入、人才流动、子女入学、居民就业等方面,消除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政策,重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体系、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进程,以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湖南省省长周强认为,加快城市群的建设是一个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战略要点。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是通过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让生产要素按最优配置的方向进行不断流动,就会有按比较优势进行的分工与配合,形成基础设施、产业、城乡“三个一体化”的格局,有了一体化,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才有提高。

  产业集群成为支点

  如果说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那么撬动中部崛起还需要一个借助支点发力的杠杆,这个杠杆就是产业集群。

  2005年,积淀着武汉城市商业历史风尘的汉正街上的6000余家服装企业全部关闭或搬迁,其中一部分西行至黄陂、汉川等地的工业园区。而在汉川市新河镇,一座集服装生产、物流、商贸、信息、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新城正在崛起。与汉正街服装作坊西出相对照的是,国内汽车生产巨头东风集团总部整体迁至武汉,重心东移,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武汉的一个现实选择。

  专家将这一进一出称为“双迁模式”,也就是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做好分工:核心城市加快向“高技术、高加工、高附加值”的大都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一般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高技术产业和研发营销总部向武汉集聚,加工基地向周边布局,实行“前店后厂”式的区域分工。

  安徽在加快皖江城市带建设的过程中,也将产业集群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安徽沿江的5座城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例如,芜湖的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和新型建材,马鞍山的钢铁工业,铜陵的有色金属,池州的非金属矿的深度加工,安庆的石化工业等。

  专家指出,城市群的实质是经济一体化,要害是产业分工。城市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力点,而真正让中部快速发展的力臂还是产业集群。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必须形成区域分工明确、配套紧密的产业链架构。惟其如此,城市群才能真正成为省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推动中部地区迅速崛起。

  本报记者张云

  (编辑:赵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