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臂吊起巨大沉井,出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6日14: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用以整体打捞“南海Ⅰ号”的这一非常规钢结构建筑昨天成功装船,今天出运阳江海域

  文/记者林翎张演钦通讯员罗国盛张健文

  图/记者陈文笔

  昨天上午11时49分,整体打捞“南海Ⅰ号”的沉井成功装船,今天将赶赴阳江海域。据透露,沉井计划于本月8日到达“南海Ⅰ号”打捞现场。

  昨天上午11时,沉井被500吨浮吊“南洋”号缓慢吊起。现场的工程人员介绍,吊起这个沉井对广州打捞局来说是小儿科了,因为该局还吊起过比这大得多的沉井。“南洋”号将沉井吊放于“重任201”驳船上。“重任201”上,打捞局放置了几块大型的混凝土块,并固定在驳船上。工人通过对讲机,控制沉井平稳套进混凝土块。整个吊放过程非常稳妥顺利。

  下沉井刻上日期将永留海底

  昨天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巨大的沉井已经安装完毕,工程人员正用油漆在巨大的橙色下沉井上写上“2007-5-1”的字样。这个做法源自现场视察的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曹淳亮的提议,他说,既然下沉井要留在海底,说不定很多年过后,我们的考古人员又在同一地点对下沉井进行考古发掘乃至打捞,我们还是在下沉井上做些记号,“省得几百年后考古人员再辛苦考证沉井的年代。”广州打捞局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设计中之所以在打捞“南海I号”任务结束后,没有把下沉井打捞出海底,一是没必要,二是没影响,“这种钢材每吨2000元,用了200吨,一共花了40来万元;而把它从海底淤泥里弄出来再放到岸边,则需要400万元。”

  

巨臂吊起巨大沉井,出发!

  临行前工人在“南海Ⅰ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外壁上写上日期

  沉井俯视成回字夹层填满沙

  据介绍,沉井在经过绑扎加固后,将由“穗救拖30”拖带,预计今天出发,5月8日运抵阳江海域“南海Ⅰ号”考古打捞现场。该沉井呈方形,长35.7米,宽14.4米,高12米,重达530吨,是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历时一个多月设计和制造的。

  据广州打捞局的专家介绍,“南海Ⅰ号”考古打捞专用沉井属于非常规钢结构建筑,“南海Ⅰ号”考古打捞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沉井来展开的。其设计既要考虑沉井自身的强度,又要考虑施工过程的变形控制;既要考虑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沉船及其中的文物,还要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以便沉井沉放的速度恰到好处。沉井的四壁采用封闭式双壁空心钢结构烧焊而成,俯视像一个硕大的“回”字,双壁之间用角钢和槽钢连接,壁厚达1.2米;在沉放之前,四壁的中空夹层部分将被填满沙子,以增加沉井的自身重量,满足静压的重力需要。起吊的时候再释放沙子,减轻重量。

  上沉井穿上底梁罩住古沉船

  沉井的设计除了考虑静压施工的力学问题,也考虑了穿底梁等施工方面的需要。据专家介绍,该沉井分上、下两段,下沉井高5米,底部设计为向内收缩的斜角,像刀刃一样,方便沉井顺利地插入海底淤泥中。上沉井的底部预留了36对方孔,36根底梁将从中横穿而过,底梁之间的缝隙将使用专用保泥板来填塞,确保沉井中的泥沙不会外泄;上沉井顶部除了有16个吊点之外,其中间和两头还分别设置了若干横梁,是沉井沉放时用来放置静压水泥块的。目前上、下沉井连为一体,沉井静压到位后,真正罩住“南海Ⅰ号”的只有上沉井。在完成上沉井穿底梁、烧焊等施工作业之后,上、下沉井将在水底分离,装着古沉船的上沉井将被亚洲第一浮吊“华天龙”吊到事先准备好的全潜驳上,而下沉井将被留在海底。之所以将沉井设计为上、下两段,是因为沉井静压到位穿底梁时,必须将沉井两侧的淤泥挖空,这很可能引发沉井内的泥沙外泄,导致沉井内古沉船不稳;有了下沉井,就可以防止这种危险情况的发生。而且,在下压过程中,为防止沉井在水中漂移或倾斜,打捞局采用了水下定位系统进行监控,力求万无一失。

  

巨臂吊起巨大沉井,出发!

  浮吊将打捞沉井吊起放在驳船上

  整体打捞古沉船尚存两问题

  “南海Ⅰ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无论在世界考古界还是在打捞界都是首创。随着沉井运抵“南海Ⅰ号”考古打捞现场,紧张的考古打捞工作将全面展开。目前,“南海Ⅰ号”沉船上方及周边多达25吨的凝结物已清理完毕,清理过程中出水较为完整的各类文物有73套,共计390件;“南海Ⅰ号”考古打捞沉井定位及定位桩的水下定位工作也已完成。按照整体打捞的实施计划,今年7月左右“南海I号”将重见天日。

  据专家介绍,目前,“南海I号”打捞现场的风力是4-5级,这种风力不会影响沉井的起吊和下沉等作业。

  昨天,交通部救捞局副局长丁平生在现场表示,古沉船的打捞,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国家政策的问题,另一个是设备问题。接下来,交通部计划制造比华天龙更大的起吊船,起重能力达6000-7000吨。

  (Robby/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