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丢信心 技校找回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2:14 大众网-齐鲁晚报

  若干年前,一场高考,让马乾乾、史德宇、孙博、王世忠4位年轻人的“大学梦”化为泡影,他们最终无奈踏进了山东技师学院的大门。

  在技校2年的时间里,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魔术般的变化:一人在全系的技能大赛中荣膺第一,一人成为全系“创新学习小组”的组长,还有两人成绩始终是班级前三,并且担任班干部。

  在4月25日、26日的“劳动之星”比赛现场,4位年轻人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与激情,让人看到了他们的未来和希望……

  当年伤透心

  如果仅仅以高考成绩为评判标准的话,马乾乾、史德宇、孙博、王世忠都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史德宇是2002年在河南参加的高考,当时数学只考了13分。孙博、王世忠、马乾乾都是2005年参加了山东省高考,成绩分别是300多分、400分、480多分,离普通本科分数线相距甚远。

  2005年9月份,这4位年轻人的身份角色都由一位普通的高中生,一下变成了山东技师学院汽车系的大一新生。从表面上看,其结果只是从一所学校步入另一所学校,但是其过程却又显得曲折和丰富。

  马乾乾当时在被一所专科教育学院录取后,心里一直相当犹豫。“当时,我们村里面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没找到工作,又卷铺盖回家了,这让我受刺激很大。”意识到不能再走老路的他,选择了山东技师学院。

  王世忠来到这所学校后,一度又动起了退学的念头。“当时感觉自己以后是一个工人,非常自卑,特别是见到大学生,我就觉得自己和人家不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孙博有一次在课堂上当面问老师:“干这行,有出路吗?又脏又累还不赚钱,天天钻车底,天天一身油……”

  技校找回自信

  4月25日和26日两天,2007“劳动之星”汽修大赛的现场似乎成了这4位年轻选手展示自我的舞台。尽管初出茅庐,技术略显生疏,但是在“汽车正时齿形带拆装”、“气缸磨损检验”、“汽车电器检测”三项比赛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胆表现自我,把平时所学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更重要的是,记者发现,在4位年轻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若干年前由于高考失败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似乎早已一扫而空。比赛的间隙,孙博告诉记者,在前段时间山东技师学院汽车系举行的汽车技能大赛上,自己理论考试拿了个第三,实践考试拿了个第二,总成绩第一。“我觉得现在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了。我现在经常在下课后往车间跑,和老师交流看法。”

  马乾乾目前的成绩稳居全班前三名,为了增加实践经验,每到星期六、星期天,他都要去几公里外的汽修厂实习。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接触到了更多的车型,也积累了丰富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自信。马乾乾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的实习,现在很多大的汽修厂都已经看上了自己,有的还签了就业意向书,就业前景非常看好。这让久违了的心理优势又重新在自己胸中产生。

  找到了未来的路

  随着近年来市场上汽车需求量的越来越大,汽车维修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但是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于维修技术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

  孙博告诉记者,自己在山东技师学院学成之后打算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去当一名专修名车的汽修技师。“我二哥告诉我,在上海一汽大众公司一个汽修工,一个月的工资有一万元。”他表示,目前自己正在苦练英语:“现在好多汽车资料都是英语版的,如果有了技术,再懂英语,那就厉害了。”

  马乾乾和王世忠告诉记者,现在的汽车维修是七分诊断三分维修,而维修主要是以旧换新,所以以后这行的发展趋势就是维修工越来越少,诊断工越来越多。而在这么多汽修工中,技师不足12%,因此他们打算在学成后考取技师证书,最终成为一名“金蓝领”。


本报记者 杨珂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