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河池支队数年如一日真情服务驻地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4:12 广西新闻网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武警河池支队数年如一日真情服务驻地纪事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记者 罗日杰 韦焕良 通讯员 麻永承

  “‘人民’二字重如山,”“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武警河池支队官兵似流水一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支队的每一位官兵都把这句话铭刻于心,数十年如一日,将心中的诺言化作一个个行动,树起一座座无言的丰碑。

  帮残济困,他们倾囊相助

  潘观胜老人逢人就说:“我这条老命能活到今天,全托共产党的福,全托武警官兵的照顾!”

  年过半百的潘观胜高位截肢,双臂残缺,膝下无儿无女。他孤独寡居的破旧房里,阴暗潮湿,没有电灯,没有家当,仅有一个米桶、一个水缸和一张摇摇欲坠的木床。

  一次社会调查,武警河池支队罗城中队官兵的心,被眼前此情此景深深

地震撼了,钢铁般的年轻军人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中队党支部不用再讲什么理由,就作出决定,“为党和政府分忧,尽力帮助这位残疾老人过好后半生。”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和业余休息时间,中队忘不了组织官兵给潘观胜老人挑水、劈柴、打扫卫生、搓背洗澡、缝补衣服;每月领到津贴费,官兵们忘不了你5元、我10元地捐出来,为潘观胜老人购买米面、肉菜、香皂、牙膏等生活用品……

  班长栗世辉更是老人寒舍的“常客”。他总是利用中午时间去看望老人,里里外外忙上一两个小时又匆匆赶回中队。

  一天中午,栗世辉走进老人屋里,看到老人突发急病,二话不说背起老人上医院就诊。挂号、交费、拿药、喂药……跑上跑下,累得一头大汗。老人既心疼、又担心影响小栗的工作,执意要回家,可栗世辉硬要老人住院观察、治疗。直到第二天,老人病情有所好转,栗世辉才背着他回家。临别时,老人久久坐在门口目送栗世辉,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是不停地擦眼泪。

  2006年新春佳节,坚守岗位的栗世辉同许多人一样,除了思念家人,他更惦念着潘观胜老人:“过年了,万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潘老人身体残疾,无亲无故,更需要人照料。”

  除夕那天,栗世辉买来年货,给老人拜年,帮老人贴好对联,点燃鞭炮,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在武警河池支队罗城中队,像潘观胜一样受到无微不至关怀和照顾的鳏寡病残老人就有4人。他们助残的爱心撒遍仫佬山乡,他们助残的动人事迹传遍八桂大地。2006年该中队捧回了自治区“献爱心功臣先进集体”的牌子,栗世辉作为广西惟一的军队杰出代表,被评为自治区“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青春留警营,爱心献人民。能为驻地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也就无愧于这身绿军装。”这早已成为武警河池支队官兵的共同心声。

  该支队的凤山县中队卫生员胡兴刚,来自经济发达的深圳市,入伍前就经营了几个店面的生意,经济收入颇丰。入伍后他被分配到凤山中队,看到这里不仅地处偏远,而且大部分老百姓看病就医十分困难。胡兴刚从家中汇款和节省下来的津贴费,购置医药用具和药品,经常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翻山越岭到偏僻山村,义务为群众送医送药。几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松仁、凤凰等几十个村屯,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村里的编外医生”。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上伦屯12岁小姑娘莫小丽,从小失去父亲,母亲由于积劳成疾,刚读小学五年级的她,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去年9月,小丽的母亲拿着360元钱对她说:“你上学去吧,这是武警兵哥捐送给你的住校生活费。你要争取最好的成绩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莫小丽做梦也没想到,她又背上久违的书包上学了。

  贫困地区的群众生活困难,儿童上学就更难。驻守在这里的武警河池支队提出“把真情洒向第二故乡,把爱心献给贫困儿童”、“少花一元零用钱,多助一名特困生”的口号,采取支队筹一点、官兵捐一点的办法,持久开展“1+1”、“2+1”和“大手牵小手,兵心暖童心”的助学活动。从支队机关到中队营区,从上校到列兵,大家积铢累寸,捐资助学、奉献爱心。几年来,该支队官兵共捐款助学近20万元,捐赠学习用品折款5.5万元,建立扶贫助学点15个,让像莫小丽一样饱经失学之苦的120余名适龄儿童,重新回到了校园。

  治贫驱穷,他们冲锋陷阵

  武警河池支队所在的河池市,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11个县市有9个在国家级贫困县“榜上有名”,2个在自治区级贫困县挂上号。

  “视驻地为故乡,视驻地群众如父母”的支队官兵,眼看着山区农民缺乏生存条件,行路难、饮水难、孩子上学难等什么都艰难的情景,心情格外沉重,恨不得拿起枪杆,冲锋陷阵,为老百姓除掉贫穷,造福一方。

  一场治穷驱贫的战斗打响。从1998年起,河池市先后将6万多人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转移到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安置。

  本来这是地方政府的工作,可武警河池支队怎能“袖手旁观”?他们主动派出人力和车辆,为移民搬运物资,兴建房屋,开垦荒地,捐献床铺和学生课桌椅等。该支队的环江中队还把肯福移民安置示范区作为中队扶贫支农联系点,引导移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通过官兵多年的努力,示范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发土地2600亩,种植脐橙、板栗等果树800亩、粮食作物600亩、造林1200亩,人均收入由1998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06年的2478元。

  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因交通困难而贫穷闻名。“要想富,先修路。”2000年,该县吹响了开山筑路的号角,武警河池支队巴马中队官兵投入了这场屯级公路修建大会战。

  巴廖镇巴廖3个自然屯的800多名壮、瑶群众,因60年代修建的一条简易公路又窄又陡,加上塌方堵塞无法行车。修好这条公路,就等于为当地百姓开通一条“致富路”。

  19名驻地武警官兵开赴巴廖修路工地。那天,中队指导员考虑到陈卓伟刚下哨位,就没派他去工地。可陈卓伟请缨来了:“今年底我可能就要退伍了,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为巴马出力了。”指导员拗不过他的再三请求。

  陈卓伟一上巴廖工地,就和战友邓勇等人到最艰险的路段开挖岩石。站在最前面的他,看到那些早已松动的风化石纷纷跌落下来,意识到将有塌方的危险,立即大声高喊:“要塌方了,快闪开!”

  然而,离陈卓伟较远的黄大福、黄梁群、黄科等3位农民,还在埋头铲石,全然不知死神的降临。

  千钧一发!危在瞬间!

  说时迟,那时快。陈卓伟、邓勇置自己生死于度外,断然冲上去,奋力将黄大福、黄梁群和黄科推出险境,3位农民安然无恙,陈卓伟、邓勇却被轰然而下的石头和泥土严严实实地埋在身上。陈卓伟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献出年仅20岁的生命;邓勇因粉碎性骨折,左小腿截肢,落下终身残废。

  事后,为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国武警部队追认陈卓伟为“瑶乡爱民模范”,授予邓勇为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卫士”和中国武警部队“第五届十大忠诚卫士”,荣立一等功。

  如今,巴廖那条由驻地武警官兵流血流汗帮助建成的宽敞柏油路,被当地群众称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康庄大道。为世代不忘武警官兵的恩情和为修路牺牲的陈卓伟烈士,巴廖人在路边高高地竖起一块石碑,碑的两面都刻下“卓伟路”3个大字,让来往行人见碑如见人。

  武警河池支队主动协同地方政府解决当地“三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确保三通(通路、通水、通电)”。仅仅3年间,该支队先后出动9000余人次,投工投劳3.6万多个工日,建成地头水柜和蓄水池50座,让2000多名村民生活和500多亩“望天田”,告别常年饱受“水荒”之苦;参与修筑村(屯)级公路17条,总长约20多公里……

  “‘有为自有位”。武警河池支队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扶贫攻坚先进集体”、“拥政爱民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救死扶伤,他们奋不顾身

  2003年9月的一天,都安瑶族自治县的3名中学生结伴登山游玩。途中1人不幸从悬崖上摔下身亡,另1名摔在半山腰动弹不得,只有1人侥幸脱离险境。

  是日下午8时,武警河池支队都安中队接到县公安局的求援后,中队长唐联伍立即带领战士韦盛佳、陆世、韩启鑫携带攀登器材和强力手电筒,火速赶往事发现场。

  饥饿、惊吓。被困学生早已瘫成一团,靠在仅有半米宽的石头上瑟瑟发抖,稍有不慎,就会从三、四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摔下来!

  此时天色已晚,还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在悬崖峭壁间救人,难度可想而知!

  情况危急,事不宜迟!只见战士韦盛佳把攀登绳“嗖”地一声扔向山腰钩住一棵灌木,然后紧紧抓住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眼看就要接近目标了,没想到那棵灌木却从石缝中连根拔起,身体失去重心的韦盛佳呼啦啦往下滑。情急之中,他赶紧抱住旁边的一角石头。站在下面的战友惊出了一身冷汗。

  时间就是生命!韦盛佳不顾身上的伤痛,抓住战友们再次扔上来钩在身旁另一棵树上的攀登绳,冒着生命危险,艰难地往目标爬去。为防万无一失,韦盛佳把受困学生拴在自己背上,把攀登绳系牢,然后抓着绳子慢慢往下滑动。在悬崖上负重爬行,不仅难度增大,而且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更大!

  30米,20米,5米……离地面越来越近,韦盛佳的力气几乎消耗殆尽,双手、双脚早已被绳索摩擦得血肉模糊,40多米的攀登绳被鲜血染红了一大半!

  事后韦盛佳这样说:“在那个紧要关头,根本没时间考虑个人的安危,一心只想尽快把受困学生安全送到地面。这是我要完成的使命!”

  像这样奋不顾身救死扶伤,武警河池支队官兵经历的又何止一次、两次!

  2004年8月,都安境内发生重大

交通事故,是武警河池支队官兵冒着近40摄氏度高温天气和死尸散发出阵阵恶心的臭味,在80多米深的山谷中抬运尸体、抢救伤员。

  2005年12月,都安发生村民坠崖事故,也是武警河池支队用最短时间,进行生死大营救,将不慎坠下悬崖,头部摔伤、大腿摔断、生命垂危的村民,抢救下山,使他得到及时治疗,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2004年7月中旬,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的5个村16个屯620家农户2570多名老小村民,被急剧上涨的洪水围困在坡顶上,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又是武警河池支队挑选熟悉水性的官兵,最先赶到灾区,连夜救出遇险群众,及时把生活必需品送到灾民手中。

  ……

  一位曾在多次事故现场指挥的河池市委、市政府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凡是发生灾情和重大事故,都是驻地武警官兵奋不顾身打头阵。人民子弟兵不愧为战争年代最可爱的人,在和平年代同样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