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区阳光安养庇护所”给智障成人营造一个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6:14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汉西门大街37号看起来和周围的房子并无什么不同,但对于12名智障成人来说,这里却是他们温暖的“家”。这里也是南京首个民办公助的成人智障中心,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白下区阳光安养庇护所”。

  一周后,21岁的“孩子”第一次对爸爸微笑

  丁丁是这12名智障成人中的新成员,4月3日,当庇护所正在举行联欢会的时候,丁丁被爸爸带到了这里。庇护所负责人郑跃琴回忆说,当时,屋里的“孩子们”(虽然这些智障者都已成年,但由于智力大多停留在儿童阶段,在郑跃琴眼里,他们都是“孩子”)正在欢快地做游戏,而站在门口的丁丁一脸漠然,喊他也没有回应。郑跃琴知道,这是智障人特有的自闭倾向。丁丁的爸爸说,虽然丁丁已经21岁了,但不会刷牙,不会自己吃饭,甚至连上厕所都需要提醒和帮助,辞职在家照顾丁丁21年,他累了,听说这里有个成人智障中心,他就把丁丁送过来了。

  丁丁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在庇护所的生活。“丁丁真能干”,当丁丁偶然将散落的珠子穿在绳子上时,庇护所的老师们立即报以亲切的微笑,并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丁丁,看,跟老师这样,把菜夹起来。”吃饭的时候,老师就坐在丁丁的对面,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仔细耐心地教他……4月10日,这是丁丁到庇护所一周的日子,丁丁爸爸看到的是儿子热烈的笑脸,他顿时泪流满面,“21年了,这是儿子第一次对我微笑,感谢你们的教育。”

  在庇护所里,每个孩子都经历了这样的进步,这些,都成为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们一辈子最值得记住的时刻。

  12个智障“孩子”成了首批“幸运儿”

  庇护所的负责人郑跃琴是个十分文静的女性,“10多年前,我就在南京爱德慈佑院做志愿者,那是一个智障成人的家长们自愿组成的协会组织,我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也了解了这些智障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精神负担,那时,我就想,开办一个专门的机构,将这些孩子集聚起来,训练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来减轻家长的负担。”

  在做了8年的教师后,郑跃琴终于决定行动了。今年春节,在白下区残联的支持下,汉西门大街37号的房子就成了郑跃琴理想的起点,取名为“白下区阳光安养庇护所”,这也是南京首家民办公助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包括丁丁在内的12名智障孩子成了首批“幸运儿”。

  经济来源是郑跃琴面临的最大考验。因为智障家庭大多经济窘困,郑跃琴把费用定在每个孩子每月200元,但她清楚地知道,要培养这些孩子,每个孩子每月至少要花费500元。她积极与国外从事同类工作的同学联系,请求支援,一笔又一笔的资金源源而来,南京朗讯公司送来了电脑,止马营街道残联送来了康复器材,一名刚工作的大学生听到这个消息,也将第一个月2000块钱的工资送了过来。

  如今,走进阳光安养庇护所,墙上励志的诗句,用纸剪出的一颗颗红心,加上一天天增多的孩子们的笑脸,让这里充满了温暖的阳光。郑跃琴介绍说,现在庇护所已经招募到4名老师,分别负责生活技能、康复、职业技能和文体训练,经过系统训练,大多数孩子已经可以做到生活上自理,有的孩子甚至学会了电脑打字,“其实智障孩子最缺少的就是鼓励,你给他一个微笑,他就会还你一片阳光。”

  志愿者也是这里的一道风景。每逢节假日,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们都会过来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不管窗外天气如何,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屋内始终充满了阳光。

  庇护所计划成为长期托管所

  对于眼前的一切,郑跃琴觉得很欣慰,“我到过很多智障孩子的家里,那种生活的困境让人心酸。其实,花一个小时就可以教会孩子一项生活技能,但有的家长怕麻烦,宁愿自己花几分钟越俎代庖地帮孩子完成,看起来是心疼孩子,其实,孩子的大好训练时间就这样被耽误了。而且,很多这样的孩子往往很抗拒最亲最爱的人,而对于学校的老师,他们往往很听话,如果中国能有更多的机构专门从事智障人的康复训练工作,那么,这些孩子就有希望了。”

  郑跃琴说,这个民办公助的庇护所只是她理想的开始,一方面,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心人和机构能够给予庇护所以经济和物质上的支援,作为训练孩子们的经费,另一方面,她还想开办一个智障成人的长期托管所,让这些孩子的家长彻底解放出来。

  据悉,南京目前有近4万智障人,基本上都是由各自家庭承担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郑跃琴的安养庇护所为如何照顾智障孩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南京日报记者毛庆(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