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又起 黄金周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6:4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存废之争 闹得沸沸扬扬

  4月24日,在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简称假日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假日办执行主任张希钦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假日办正在对黄金周长假制度进行研究。

  2004年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提出建议: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随后的几次人代会上都提出取消五·一或者十·一黄金周,强化春节长假,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议案。

  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5:双稳健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报告正式提出建议:“将每周休息两天改为休息一天,剩余的一天一起移至月末,一次休息4天,变成月月‘小黄金周’,并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

  长假制度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这也成为后来争议的一个源头。1999年的十·一是第一个黄金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随即是2000年黄金周的“井喷”。当年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230亿元。黄金周的迅速升温,使得国家越发重视。假日办办公室最初设在国家旅游局,旅游局局长为召集人。但2004年后,召集人改由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并且增加成员单位到18个。

  旅游井喷 带来负面影响

  就在黄金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路飙升的时候,旅游“井喷”所带来的负面效益也日渐为人们所关注。

  集中长假使得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所有的消费都疯狂涨价,所有的既定秩序都被打乱,游客们在节后感叹:“动物园里最多的动物是人。”

  2006年,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从2000年到2005年6年间,实施黄金周的5月和10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对于其他月份而言,并不如设想的那样,出现了所谓消费的高峰。因为从全年12个月的值来看,5月和10月零售额之和本来也应占全年的六分之一,即16.7%;而实际上,实施黄金周后每年的5月和10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在全年的比重一直在17%左右,最低年份2005年仅为12.1%。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峰认为,实施延长节日的做法仅仅是使旅游人数和消费更集中了,或者讲仅仅是旅游者按时间的重新排列组合,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旅游消费。事实是,绝大多数旅游者一年甚至几年才有一次旅游的实力。

  戴学峰怀疑黄金周是否拉动了内需。随着国内黄金周的拥挤,越来越多稍有实力的人都开始选择到国外去度假。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2005年9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研究报告》警告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已经超过入境旅游收入,中国国际旅游业已经整体沦为花汇产业,而非创汇产业。在未来十年内,中国国际旅游逆差将达到700亿美元。

  黄金周存废 不能仅从经济考量

  中国旅游报编辑部主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告诉记者,那些单纯以经济的角度来衡量黄金周的学者,不过是“一叶障目”。在他看来,黄金周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和经济相联系的假日,其所承载的是个整套系统。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说:“黄金周,是旅游周,也是休闲周,更是休息周。”尽管有人指责,黄金周是行政干预下的“赶大集”,但刘思敏说,黄金周制度虽然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休假制度,但它能够有效地保证普通的工人、办事人员及至农民工能够完享七天的假期。一旦没有这种强迫性,那么毫无疑问,在劳工和资方力量还很不对称的情况下,所谓的休假就只会是海市蜃楼。无论黄金周取消与否,取消派与支持派实际上并没有人会主张减少现有的休假时间。他们争论的只是对节假休息日的调整。学者们的不同主张,目前都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刘思敏和刘德谦都比较倾向于保留现有的黄金周制度。刘思敏告诉记者,他认为,起码在5~10年内,黄金周制度不大会得到改变。

  (中国新闻周刊)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