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灶头”做饭 “浙江堂屋”用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7:00 浙江日报

  一幢两层的小楼跨越浙江省和上海市,分界线是房子中间的一堵墙,墙的东边是上海地界,西边属浙江。由于厨房在上海境内,堂屋在浙江境内,房子的主人每天在上海做饭,在浙江用餐;睡觉也是头靠浙江,脚在上海,这样的趣事就发生在我省平湖市和上海市金山区的交界处。“五一”期间,笔者来到了横跨浙沪边界的裴连根家看个究竟。

  裴连根所在的裴弄村是原上海市金山县的一个自然村。上世纪70年代,上海石化总厂征地建厂,这里现在是上海市金山区石化街道东村居委会裴弄村。“事实上,这里原本就是浙江与上海的交界处。”老裴指着他家房子东边的一条小路说,这条小路原来就是上海与浙江的分界线。有很多上海居民的房子造在浙江,也有很多浙江农民的房子造在上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并不稀奇。但老裴告诉我们,整个村子唯独他家房子分属浙江和上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老裴和老伴黄芬娣从里屋拿出了户口簿和两张旧得发黄的土地证讲起了故事——

  裴连根今年69岁,老伴黄芬娣63岁。1963年,当时上海市金山县裴弄村村民裴连根和隔壁村——平湖县金桥村村民黄芬娣喜结连理。1964年,老裴夫妇的大儿子出生,由于当时政策规定子女户口随母,所以大儿子户口就落在了平湖。两年后,黄芬娣将户口迁到了丈夫户口所在地上海市金山县裴弄村,大儿子户口留在平湖。以后裴家又陆续添了一儿两女,户口都落在上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家子住在3间平房里,日子过得紧巴巴。

  1975年,裴连根夫妇成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今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土地征用工,成为平湖金桥村许多村民羡慕的对象。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平湖大批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厂务工,平湖农民的家庭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就不再像原来那样羡慕上海农民了。

  上世纪90年代初,老裴夫妇决定扩建住宅。金山县按户口人数给老裴家批了70平方米宅基地。但老裴夫妇觉得面积太小,不能满足大家庭的居住需要。由于大儿子的户口还在平湖,他们又在平湖申请到了50平方米宅基地。这样老裴家占地1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就建起来了。一楼东边三间属上海,西边两间属浙江,于是“上海做饭,浙江用餐;头枕浙江,脚搁上海”就成为他们家的一道独特景观。

  老裴夫妇先后于1995年和1999年从上海石化退休,如今两子两女都已工作并各自成家,条件都不错。老裴告诉我们,以前因为上海农村条件相对好一些,才想方设法将儿女们的户口落到上海。如今浙江、上海两边居民生活条件都很好,但浙江农民住房明显比上海这边宽敞。“户口在哪里已没啥区别了。”老裴感慨地说。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