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策论:沙漠生态治理需要多学科参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8:04 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是随着剑南春寻找中国沙尘暴之源科考队从四川出发,经川西若尔盖草原、青海泽库、贵南等地,抵达甘肃巴丹吉林沙漠地区的。在考察过程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沙漠生态恢复与治理需要多学科的参与。记者就此话题与两位科考队专家进行了探讨。

  记者:几位专家反复强调,沙漠生态恢复和治理必须多学科一起搞才成,梁教授本身是搞化学工程的,而现在您全身心地投入到沙漠生态研究上,为什么会走上这条科研道路?

  梁玉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我研究的是治沙材料,但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区域的生态问题都是由多种因素长时间作用的结果,如果单纯地从某一科技手段或科技项目的推广上来实现沙漠生态恢复和治理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比如我们研发一种新的保水固沙材料,它能适合内蒙古的沙漠,但未必适合新疆的沙漠,因为每个地区的气候类型不同,土壤酸碱成分不同。即使把水保住把沙固住,还要研究植物的适应性,稳定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区习惯饲养的动物的种类以及经济作物的种类,在治沙的同时要保障人们的生活不受到影响,保障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等,这既包含了水、土壤、气候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学科,也包含了社会经济学的考量,所以我经常说,所有生态项目只有多学科联合做才可能成功,沙漠生态恢复和治理尤其是这样。

  记者:夏教授是研究草原生态的,这些年考察了很多沙漠和草场,您的感受是怎样的?

  夏先玖(四川畜牧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生态学会理事):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沙漠生态恢复和治理,主要是指农牧交错带的生产力恢复与生态功能重建,学术上属恢复生态学范畴。恢复生态学强调自然恢复与社会、人文的耦合,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学科的理论集成与合作。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应突破以探索和揭示自然界规律为目的的基础研究层面,根据我国沙漠生态治理需要,采取应用基础研究的方法,利用多学科的理论集成与合作,围绕系列科技新材料的研发与利用,展开在质能干预条件下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与动态平衡研究。在人口持续增长,对资源和环境构成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寻求一种更可靠的、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沙漠生态恢复和保护体系。

  记者:现在沙漠生态恢复和治理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梁玉祥:我国的沙漠地区面积较大,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治理的经济实力,但处于北方沙漠边缘的农牧交错带,应是今后几十年内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可以防止沙漠化向东南推进,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沙漠生态的恢复和治理无论如何不能简单地从或治沙或治水或种草或种树等单项进行,必须综合影响生态恶化的诸多问题来综合研究,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刚进阿坝州的时候经过一个山沟,那里因为周围都是山,风从沟口进来出不去,在里面打转,被叫作“沙窝子”。由于风是由河谷进入的,因为河谷的阻断加速效应,在“沙窝子”底部的河道转弯处形成典型的峡谷阻断效应,河道里面的沙随风爬升到两边的坡上,形成典型的风积现象,两边的山坡上随着河谷沙的不断积累,沙坡的治理几十年不见效果,最后还是搞水利工程的专家把问题解决了。水利专家在风谷的风面下端修了个水坝,使进沟口的风从水面划过,风携带的不再是沙而是水蒸气,在几年内就形成了稳定的植被。可是现在,沟里取消了水坝而开了个沙石厂,大量的粉尘在峡谷风的推动下随坡爬升,弥漫飞扬,恐怕治好的山体又要遭殃了。治理一片沙化地要十几年,毁掉只需两三年。再比如,解决超载过牧要限制牧民养牛养羊,可是如果不解决牧民的替代生计问题,不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你即使把草场围起来,牧民还会去放牧。

  夏先玖:虽然近几年学术界逐渐在打破条块分割、专业局限,交流越来越多,合作也越来越多,但还很不够。种草的管草、种树的管树肯定是行不通的,还是那句话,沙漠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初志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