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彰显时代精神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9:13 东方今报

  杨保旗 热血刑警连破大案

  济源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民警杨保旗,从事刑侦工作近五年来,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780余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460余人。2005年2月,被河南省公安厅记个人二等功一次,2006年元月被济源市公安局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07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破案是刑警的天职。2002年8月8日,梨林镇裴城村发生凶杀案,凶手张龙群长期潜逃在外,此案成了省公安厅挂牌督办的50起命案积案之一。2004年6月,杨保旗先后辗转湖北、广西、海南、咸阳、西安、太原等地,行程6万余公里,调查摸排案犯可能接触的人员达76人最终将其抓获,实现了2004年济源公安命案攻坚积案零的突破。

  李征 优秀“三基”片儿警

  李征,杞县公安局民警。2003年8月,调到湖岗派出所担任责任区民警,他几年如一日,坚持深入辖区,扎根基层,尽心竭力维护辖区治安,用细心和热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探索出了一套切合实际、服务实战的驻村警务工作法。

  杞县公安局、杞县县委和开封市公安局相继发出开展向李征同志学习的决定。李征本人也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表彰,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2006年10月29日,“李征工作法”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三基”建设先进典型,受到公安部表彰。

  杨海忠 发家不忘众乡亲

  1990年,从驻马店畜牧专科学校毕业的杨海忠,被分配到县城一个行政单位上班。可他自主择业,卷起铺盖回到了家乡——厉庄乡袁滩村。刚开始,他利用简陋的房舍养了300只鸡,到1994年,鸡场就发展到存栏鸡5000只,年获利2万多元。

  2004年11月,他注册成立了开封市昌泰禽业有限公司。公司占地40亩,厂房150多间,固定资产200多万元,年产值500多万元,存栏蛋鸡7万多只,年利润40多万元。2005年3月被省政府命名为“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杨海忠连续多年被评为“开封市养禽状元”。

  为了让更多的农户发展养殖致富,这些年来杨海忠不仅常年免费开办养殖技术培训班,而且无论谁家办养殖场,他都担当起义务技术指导员,随叫随到。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康庄、袁滩、于庄等几个村都已发展成为养鸡专业村,农民纯收入50%来自养殖业。

  田京卫 知识型劳动者

  田京卫是世林(漯河)冶金设备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多年来,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凭着奉献企业的热情和执蓍地追求,立足岗位,刻苦钻研,先后提出合理化建议176项,实施151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6680万元。

  公司的产品大料钟、大料斗堆焊的合金,原来用的是D667焊条,这种焊条从理论上讲必须用直流焊机。1996年之前,因公司生产的这种产品不多,这种焊机公司也只配备了一台,安排双班基本能够满足。从1996年开始,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堆焊量迅速增大,一台焊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且这一台价格昂贵的焊机已经严重老化,影响了生产工期的要求。田京卫晚上回家看理论书,白天摸索试验,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终于解决了问题,当时车间共有7台这种焊机,运用成功后,效率立即提高了7倍,工期得到了保证。

  十几年来,田京卫先后荣获“漯河市合理化建议一等奖”、“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技术创新能手”、“河南省杰出青年工匠”、“河南省学张玮标兵”、“河南省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奖”、省市劳动模范等38项荣誉称号。

  王树华 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王树华,女,1985年12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自1980年进入法院,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成长为一名人民法官。多年来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先后荣记个人三等功七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2002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满意的好法官”称号。2003年10月,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2004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中国法官十杰”称号。2004年3月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作为基层法院民事法官,王树华深知自己的职责,她所从事的工作是审理民事案件纠纷,要做出裁决并不难,但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做到案结事了,使各方满意,体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却不是容易的事,需要付出数倍的耐心和对群众真诚的爱心。每件案子她都认真对待,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不厌其烦,耐心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促使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最大限度减少当事人诉累,她办理各类案件2000多件,调解结案率为75.3%,没有一件积案、错案,没有一案当事人缠诉上访。

  杨桂平 闪光尽在平凡处

  杨桂平是漯河市源汇区老街环卫站一个平凡的清洁女工,她20年如一日,以强烈的敬业精神,一心扑在环卫事业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扫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路。

  她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8点才收工回家,两头不见太阳,特别是节假日,清扫任务更加繁重。杨桂平先后在老街西段、滨河路瓜果市场、交通路夜市等十几个任务繁重的地段干过。足迹也踏遍了老街辖区的大街小巷。在老街环卫站的考勤记录本上,杨桂平20年来全部满勤,几乎未请过一次病事假。

  20年来,她累计用坏大扫帚2400多把,清运垃圾有1万多车,手上扎的刺更是不计其数。杨桂平先后获得省“劳动模范”、省“五四”青年奖章、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红旗突击手”、省“模范家庭”、漯河市“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女职工标兵”、“十大优秀市民”、“十佳优秀环卫工”等3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章。省七次党代会代表、市、区人大代表。

  张振民 默默奉献的税官

  张振民是平顶山市叶县辛店乡李寨村人,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叶县国税局任税管员、所长、办公室主任、税务分局局长、人教科长等职。2002年7月晋升为副主任科员。今年1月16日下午,他正组织本局代表平顶山市国税系统赴省国税局文艺演出节目的排练时,下午5时30分左右突发心肌梗死,猝死在工作岗位上,时年44岁。

  作为一名基层的税收工作者和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张振民在工作中坚持“不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得的东西,不得”。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他都坚持原则,税收工作放在第一位。培植税源,依法征税,化解矛盾,关心老干部,他无不做得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可是面对职位的变动和能级档次的认定,他不计较得失;面对妻子的工作,他不擅用职权;面对商户的吃请,他不为所动。张振民用自己短暂而充实的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领导、同事、邻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今年3月15日,平顶山日报整版刊发了介绍张振民事迹的长篇通讯《当代“圣贤”》。随后,叶县县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向张振民同志学习的决定》。张振民同志的先进事迹先后在平顶山日报、市电台、电视台三家新闻媒体刊发。

  赵要举 爱心满怀的农民工

  赵要举,男,汉族,初中毕业,34岁,叶县龙泉乡胡营村双付营自然村人。毕业后曾担任本村小学代课教师,1995年前往深圳打工至今。

  刚来深圳时,由于文化程度低,多次被企业以不适应工作为由拒之门外。举目无亲的他多次流落街头打杂工,凭力气吃饭。最后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辆摩托车载客。在载客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流落街头和他有同样经历的人及走失的少年儿童,以及苦心寻找丢失亲人的人。善良的好心人赵要举就主动承担起了救助寻人工作。七年下来,他救助成功的流浪者已经有100多个,这些人大多是因为被偷被抢被骗或者走失而有家难回,他们都不知道或者不敢向公安和救助部门求助。

  他的感人事迹,2007年1月15日被深圳《晶报》深度报道后,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深圳卫视和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先后对他进行了报道。

  刘全会 年轻的“第一”矿工

  出勤第一。32岁的刘全会是平煤集团天安十三矿矿工。多年来,他“以矿为家”,平均每月出勤28天以上,这在该队是排第一名的。

  采煤第一。刚到平煤天安十三矿时,刘全会凭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坚持早下井、晚升井,别人一班只能干四五节溜子的活,他却能干10节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200多节(每节溜子的出煤量为4吨左右)。

  回收材料第一。经统计,刘全会去年回收小棍1万多根,回收木梁100根左右,价值上万元。

  质量标准落实第一。刘全会在工作中加强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的学习,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上标准岗。

  李万坤 创新的“万能技师”

  李万坤是中国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柴组长车间机电班班长,高级电工技师,先后于2005年4月获得“河南省技术创新能手”、“2004年5月获南车集团技术能手”、“2006年被工厂授予首席高级技师”、“2006年获得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及“河南省知识型职工十佳标兵”等荣誉,2007年被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通过自学,掌握了电子技术,数控技术与应用、单片机原理等技术,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工作实践中,相继主持设计完成了柴油机一、二、四台位信息化改造等技术革新项目。他是企业不可多得的高技能人才,人称“万能技师”,他用自己的技术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