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人里的技术“大明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09:27 东方网-文汇报

  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第一次出现了技术工人的身影,来自上海宝钢股份公司宝钢分公司炼铁厂的韩明明正是其中一员。这位还只有高中文凭的普通工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探索精神,攀登上了工人队伍的“象牙塔顶”。

  今年“五一”节前夕,韩明明又被授予了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记者找到这位工人中的技术“大明星”,整个采访过程屡次被他忙碌的工作电话打断,韩明明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态度让记者由衷地佩服。

  从27万到2万

  韩明明,今年56岁,看上去朴实敦厚,让人感到十分亲切。1983年,韩明明被调到宝钢股份公司从事一线设备维护工作,杰出的成绩使他很早便获得了上海十大“工人发明家”的称号。

  然而,韩明明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在日常的工作中,他细心地研究发现:传统的除铁技术有着能耗高、机械损耗大、失误多、效率低等缺陷,且金属检测和自动除铁技术设备都是从日本进口,价格昂贵。韩明明下决心攻克这一“金属检测和自动除铁”的技术难关,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攻关,1989年他终于获得了这一技术的首项专利。

  到2005年底,韩明明一共获得了7项专利。他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金属检测和自动除铁”这一新技术的研发成功,使我国金属探测装置摆脱了进口,金属探测的费用也从27万元一下子剧降到了2万元,如今我国该方面的技术已经领先于国际。

  “十年磨一剑”

  从1989年获得第一个专利到2005年的第七个专利,时间跨度长达16年之久,韩明明的获奖项目被人们喻为:“十年磨一剑”,真是一点也不夸张。然而,要取得这样骄人的成就又何止16年,韩明明在这一填补我国空白的技术攻关阵地上,已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工作之初的韩明明还只有初中文凭,后来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高中课程的自学。虽然,他现在的最高学历仍然只是高中,但是,其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岂是一纸文凭能够承载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专业水平,韩明明白天上完班,晚上还要参加业余学习,每年更是要花费1000多元订阅十多种专业杂志。正是在刻苦的自学和科研磨练中,韩明明才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工人技术“大明星”。

  带动更多年轻人

  每当记者提到他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的奖项时,韩明明总是表现得非常谦虚:“这次获奖并不只是我个人的功劳,其实是代表了大家的成绩,在我身边就有着许多工人队伍里的‘专家’”。

  面对荣誉和赞扬,韩明明显得真诚而坦然,他更关心的是如何鼓起干劲,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在今后技改研发工作中取得新的突破。韩明明告诉记者,以后除了一如既往地专心技改攻关之外,还会多带徒弟,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科技创造实践中,培养年轻人乐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他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获奖的心情与精心钻研技术业务的体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只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工人成才和技术创新并不只是梦想。本报记者赵维光实习生陶宁宁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