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传承3000年习俗已基本消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7日12:02 新闻晚报

  □据新华社电

  5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45度,古人以此作为夏季开始的标志。民俗学者称,立夏这个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就形成了一些民间习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消失殆尽,年轻人甚至闻所未闻。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教授说,大多数古代节日习俗源于古代祭礼。殷商时代的宾日、饯日仪礼是每日都举行的,到了周代,祭日仪礼有了变革,被安排在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样的季节转换时节举行。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夏于南郊。这种迎夏的仪式是很庄严很隆重的。过去,民间还常以立夏的阴晴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这一天下雨最好。民谚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之说。

  立夏曾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比如南方一些地方有立夏尝新的传统,尝的时鲜有青梅、樱桃、鲜蚕豆等。一些地方在立夏这一天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一些地方还流行在立夏这一天称体重。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司马昭发兵消灭蜀汉后,恐原属汉地的臣民不服,所以善待被俘虏的后主阿斗,封他为安乐公。阿斗受封那天,正是立夏,司马昭当着一批跟到洛阳的蜀汉降臣之面给阿斗称了体重,并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后民间仿效,由此形成风俗。一些地方还有立夏吃“乌饭”的习俗,“乌饭”实际上是用一种名叫乌饭叶的野生灌木叶子浸出的汁液煮的米饭,颜色呈黑紫色,据说在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关进猪舍。老狱卒用乌饭叶煮糯米,捏成一个个呈乌褐色的、极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吃,因为孙膑第一次吃“乌饭”正值立夏,所以有了立夏吃“乌饭”的习俗。

  学者说,这些有趣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基本消失殆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