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活一百岁,多亏孙媳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0:04 大众网-齐鲁晚报

  21年前,因为一则关于“收藏铅笔”的报道,开启了张明的“卷笔刀收藏之旅”。这样的开始也许源于偶然,可21年来能够矢志不渝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了。

  21个春秋,2000多件藏品,东西虽小,却足以见证一腔挚爱之情。在自动铅笔逐渐取代普通铅笔、就连小学生也甚少使用卷笔刀的今天,张明的收藏无形中多了一分见证历史的意义。

  卷笔刀造型

  千奇百怪

  “我国是卷笔刀的最大生产国,生产的卷笔刀既精致式样又多。不过现在用铅笔的人少了,卷笔刀市场也跟着萎缩了不少。”守着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心血,张明有些感慨:品位高、造型好、做工细致的卷笔刀越来越难找了。

  留声机、电熨斗、大风车、老爷车、蔬菜、水果、鸡蛋……想到、想不到的造型都可能是卷笔刀,走进张明位于天桥区制锦市社区的家中,俨然进入了卷笔刀王国:竹木、毛皮、石膏、仿铜、木头、塑料,不但款式繁多质地五花八门,而且有的卷笔刀已经自成系列。手摇电话机、旋转电话机、键盘式电话机、大哥大、手机、可视电话机……仅只张明的电话系列,几乎能囊括整个通讯事业的发展史,此外还有烟盒系列、水果系列、动物系列……

  由于很多卷笔刀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常常连售货员都摸不清门道,每到这时,张明俨然成了“卷笔刀使用专家”,兴致勃勃地给人家当起了指导老师。“喏,这个‘小猪’还是我教给售货员怎么使用的呢!”张明说这话时眉宇间有掩不住的得意。

  可喜欢归喜欢,卷笔刀易生锈爱招尘,不能总暴露在空气里,张明只能把它们中的大部分锁进专门的盒子里,极少数不怕生锈的,他就摆放到客厅里那三个特别定做的架子上,方便自己和客人随时鉴赏。

  曾与小女孩

  “争夺”卷笔刀

  “有时候,为了得到它们,还真得费点心思、用些手段才成呢!”张明笑着说。那套仿古青铜的卷笔刀,就是他从朋友的女儿那儿“算计”来的,还险些因此成了朋友们的“话把儿”呢!

  多年前,朋友出国归来,给张明买了一套仿古青铜的卷笔刀作礼物。本是十个一套的卷笔刀,却被朋友的小女儿中途“扣”下了两个,这让张明耿耿于怀了很长时间:怎么才能把它们凑全了呢?打那以后,张明去朋友家串门的频率突然间高了起来,而且每次去他都故意带着一大堆好吃的好玩的,“贿赂”小女孩。女孩考上重点中学的那天,张明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趁大伙儿高兴,他用一个女孩生肖的卷笔刀换回了它们。“呵呵,虽说不是豪夺,可总有些巧取的意思。”说起这些来,张明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

  说起卷笔刀,张明有着说不完的故事。2000多件藏品里意义最特殊的是“木刻少女”,多年来一直摆放在他的案头手边,那是他30岁生日那天妻子送的礼物。“在那以前,她可是一直不太赞同我搞卷笔刀收藏的。”张明回忆着。夫妻俩收入本就不高,为了这一特殊的“收藏癖”浪费钱,妻子当然不乐意。然而令张明意外的是,他30岁生日那天,妻子竟会送给自己如此巨大的一个惊喜。也许是张明的执著感动了妻子,也许是卷笔刀藏品让妻子也咂摸出了滋味,打那以后,她非但不再反对,而且自己也夫唱妇随地走上了漫漫收藏路。无论上街购物还是出差学习,她总不忘带回几件新藏品。

  多少随缘,贵贱不论,虽说收藏卷笔刀只是个人爱好,可张明也有一个心愿:好东西要让大伙儿分享。抱着这个念头他积极筹备着,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张明的“卷笔刀收藏展”真的会同泉城人民见面。

  本报记者 邱志强

  通讯员 张建东

  在历城区遥墙镇大杜家村,有一位名叫程致玲的妇女,她14年来照顾老婆婆的事迹被当地村民争相传颂。提起她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老婆婆常高兴地对人说:“俺能活到今天,多亏了有个好孙媳妇,这真是俺前世修来的福!”

  14年前23岁的程致玲嫁进了这个家。祖母那年86岁,婆婆因年轻时受刺激落下个疯疯癫癫的后遗症,公公也因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全家的生活重担便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上。十几年来丈夫一直都在外打工,她一个人打理着家里的8亩农田,照顾着3位老人。每年换季的时候,她都要给老人们做上几身新衣服,而自己却舍不得置办一件。现如今穿在身上的这件花格子外套已经洗得发白,用她的话说:“在家干活用不着穿好的。”2001年程致玲的公婆先后因病去世,只留下了年迈的奶奶。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程致玲搬到了老婆婆的屋里,与她同吃同住。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程致玲总是让老婆婆先品尝,就连自己12岁的儿子有什么好吃的也让给老人先吃。她还从平时节俭下来的钱中拿出一些到集市上买老婆婆爱吃的零食,老人的桌子上平时总是摆着各种时令水果和糕点,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在程致玲的照顾下,奶奶今年已经100岁了,却眼不花耳不聋,身板硬朗得很。去年老人感觉身体不舒服,村里人都以为是熬不过去了,但程致玲却没有这样认为,从医院检查回家后她仍然一日三餐侍奉在床前,为老人擦身按摩,洗澡换衣。一个星期后,老人的身体就恢复如常了。

  十几年来老人的尿盆都是程致玲每天早晚端进端出,却从没有一句怨言。而且她不但自己殷勤的侍奉老人,同时还教育儿子也要孝敬老人。如今孩子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老人捶背倒水。老人高兴地说:“俺能活到今天,多亏了有个好孙媳妇,这真是俺前世修来的福!”


本报记者 仲爱梅  实习生 费燕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