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地的旱和抗旱(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1:27 燕赵都市报

  

河北大地的旱和抗旱(图)

  衡水的农民忙着浇地抗旱。孟宪峰/摄

  

河北大地的旱和抗旱(图)

  喷灌被认为是科学节水的农业灌溉技术。孟宪峰/摄

  ■策划:本报记者胡印斌

  ■执行:本报燕赵新闻部

  ◎前言

  当春旱成为经常性面孔

  □胡印斌

  河北地处太行山、燕山山前冲积平原,很早就是风调雨顺的米粮之地。这里,虽不能说千川万壑,乱流如发;却也河渠纵横,水网多多。在水资源方面,河北有闻于世的,大率是水利或者水患。上个世纪中叶,在这个广袤的大平原上,最为突出的矛盾依然是因为水多引起的祸患。

  曾几何时,旱魅年年逼迫着平原人民劳心费力!从水利部门提供的情况看,近些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稀少,气候转暖,耕地和草场失墒加剧,旱情呈不断发展趋势。自2006年11月份以来,我省平均降水量只有13毫米,比干旱的往年同期还要少33%。

  干旱的常规化使得抗旱成为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必然选择,而在抗旱的路径上,以往人们一般更倾向于向地下水索取,石家庄、邯郸、衡水、保定一带平原地区,打下超过300米深的水井已不鲜见。地下水长期超采,使得华北平原形成中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

  以石家庄为例,该市年均水资源量22.4亿立方米,目前全市用水量32亿至34亿立方米,年缺水量10亿至12亿立方米。加上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目前全市浅层水超采区域面积已经达到5475平方公里,形成了三大漏斗区。

  严酷的环境逼迫人们开始思考抗旱的路径选择。是继续无节制地向地下索取,还是改弦更张,以节水和高效用水来应对旱情?在本报记者的寻访中,平原上一张张黝黑的面孔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深水井越打越深,终将难以为继。

  如此,构筑高效永续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创建节水型社会迫在眉睫。

  ◎综合消息

  河北旱情呈扩大态势

  全省50多万人饮水困难,2050万亩耕地受旱

  本报讯(记者刘丽普)来自省水利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下旬,我省旱情呈持续发展态势,全省受旱面积达205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780万亩;50多万人因旱出现饮水难,200多座小水库干涸,5万多眼机井出水不足。目前,全省正在以多种方式抗旱。

  ■降水稀少气温偏高,旱情呈扩大态势

  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温偏高。今年3月初,我省曾出现春季罕见的强降水过程,使旱情得到有效缓解。但进入4月份以来,我省各地降水持续偏少,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4月1日-20日)偏少50%以上,其中唐山中西部及省内中南部广大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80%以上,加之气温偏高,大风天气增多,土壤失墒加快,致使曾一度缓解的旱情呈现发展扩大态势。继上一次干旱监测显示我省中南部出现大范围干旱后,近来这次干旱监测显示我省北部也出现了明显的旱情,而且中南部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还在不断加重,大部分地区都达到重旱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大约有50多万人因旱出现饮水难,200多座小水库干涸,5万多眼机井出水不足。目前河北省各类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其中全省18座大型水库共蓄水21.4亿立方米,春季可利用水量约为17亿立方米,较去年减少5亿立方米。

  ■饮水困难者主要集中在石灰岩山区

  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全省大部分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有历史性的,有水质性的,也有因干旱造成的临时性饮水困难。目前,我省有50多万人因为干旱而面临饮水困难。这部分人群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山区、太行山区一带。他们平时主要靠水窖储存雨水生活,在降水少、气候干旱的季节,很容易出现饮水困难。

  省防汛抗旱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广才接受采访时说,饮水困难的村民不得不出村取水。据悉,有些出村取水者需要走20多公里,其成本达到了每吨水40多元钱。“目前,我省正在详细了解这些饮水困难者的具体分布情况,承德北部的人数比较多。”

  ■广辟水源,实施抗旱水源工程

  据刘广才介绍,我省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省份,十年九旱是基本省情。每年春季的自然降雨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根据气象部门预测,我省今春降雨比常年偏少。春季是我省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春耕顺利进行,我省加大投入,广辟水源,抓紧实施一批抗旱水源工程。

  另外,水利部门也加强了对现有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科学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灌区要根据春播和作物需要,合理安排放水时间和水量,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在山区和黑龙港地区,密切注视因旱造成的临时性饮水困难,逐乡逐村摸底排查,在加强供水设施维修和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引水、调水、运水,必要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群众拉水、送水,确保群众生活用水安全。

  刘广才还说,我省正在加大投入,通过修建抗旱用的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工程供水设施等工程,来解决干旱以及因为干旱而造成的临时性饮水困难问题。

  ◎深度分析

  衡水:从“人定胜天”到节约水源

  

河北大地的旱和抗旱(图)

  “抗旱就是浇地”是农民们对抗旱最朴素、最直观的理解。

  本报驻衡水记者孟宪峰文/图

  机动车在乡间土路上驶过,就会卷起滚滚尘土。在衡水广袤的平原上,已有近四五个月的时间没有出现有效降水了,一年一度的“春旱”又如约而至。

  ■田间抗旱进行时

  “抗旱,抗旱就是浇地呗!”5月4日中午,农民赵长胜穿着胶鞋,拄着铁锨,在打着畦的田地里笑着对记者说。其时,赵长胜身旁的尼龙水管口,正哗哗地向田畦里流着清亮的深井水,用于走水的尼龙水管,蜿蜒着通向远处的机井,像一条疲沓的长蛇。

  赵长胜身处的地理位置,是枣强县城关镇小屯村村东北的旱地地块。小屯村是个仅有150人的小村庄,600多亩地,两眼深机井。通常一眼深机井能供200亩地的浇地使用,机井水源辐射不到的地方,就划作旱地地块,要用机井浇这些地块,必须连接很长很长的尼龙水管。

  赵长胜家里的水浇地种上了小麦,目前刚浇了一水,麦苗拔节很快,长势还可以。其他地块20余亩打算种棉花,因为浇地排不上队,目前只种了6亩,赵长胜很着急,此时正是种棉花的最佳时期,再晚几天,就会影响棉花的收成。一旦到了“小满”,“小满花,不回家”,就白折腾了。

  说起抗旱的成本,赵长胜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浇1亩地大约耗电50多千瓦时,每千瓦时农电的价格是0.62元,这样成本就是30多元,这还不算打机井集资的钱。“如果年景好,春天能多下几场雨就好了。”赵长胜愉快地回忆起了2005年,那年的春播他就省掉了浇地钱。

  “而且现在农电的供应也不太及时,经常隔一天停一次电,正是浇地的关键时候,农时耽误不起,人们着急又没有办法。”赵长胜抱怨说。

  和赵长胜一样,衡水广袤平原上的农户们都在用浇地的方式抗旱,他们或用深井水,或用渠水;或为了抢种农作物,或为了收成更好。总之,老天爷不下雨,就只能自己千方百计浇地保证收成了。“抗旱就是浇地”,这是他们对抗旱最朴素也最直观的理解。

  ■曾经认为“人定胜天”

  记者从衡水市水务局了解到,衡水地区3月份有一次中等强度的降水,至今持续两个多月未出现有效降雨过程,土壤平均含水率普遍下降,往前随着天气转暖,土壤水分蒸发量加大,土壤失墒速度大大加快,对小麦生长和春播会造成严重威胁。

  其实,像今年遇到的这种“春旱”,自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持续出现了。天公不作美,还要向土地要粮食产量,只能抽取深层地下的淡水。于是,当时人们在“人定胜天”的支配下,掀起了打井的高潮,尤以桃城区、冀州、枣强三地成绩最为突出。枣强一位老钻井队员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打井用的钻杆堆满了院子,就像见过的木材市场一样,一垛一垛的……

  那时的人们还不注意“环境”、“生态”这样的字眼,一口口深井打进了大地母亲的胸膛,贪婪而毫无顾忌地掠夺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敞着口的垄沟四通八达,抽上来的地下水用“大面灌”的方式浇地,有的蒸发,有的重新渗入地下,剩下的才补充土壤的墒情……反正地下有的是水。

  在这种背景下,抗旱也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为了保证土地的用水供应,人们不得不使用机井,地下水位下降使机井报废率和机泵更新率大幅度上升,人们就往地下更深处打井。据介绍,目前衡水大地上共有70000多眼机井在向外抽水,这些机井的井深大多都到了二三百米。

  当人们意识到这种过度浪费水资源的危害时,生态环境已经更加恶化了。据了解,目前的冀枣衡漏斗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地下水漏斗,深井水位已到地下80米左右处,而且还在以每年约1米的速度下降,地下含水层持续下降,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

  ■民间节水农业的尝试

  4月24日下午,在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西军卫村,村民张国平正在自家的400亩承包地里实施喷灌,几组喷头在阳光下射出亮晶晶的水雾,均匀地洒在起伏不平的田地里,将附近的土壤慢慢地洇湿。这种新鲜的浇地方式令行人纷纷驻足观看。

  就在记者观赏的时候,一辆摩托车突然停在了记者的身旁,从摩托车上下来了两位村民,对着田里的喷灌设施指指点点。记者走过去和他们攀谈,原来这两位村民分别来自枣强县马屯镇的南瓮口村和回村,听说西军卫村有喷灌设施后,专门过来考察。

  来自南瓮口村的村民宋文田又走向了更远的机井处,仔细观察喷灌设施和机井的配套情况。经过了解,使用喷灌设施浇地省水、省时间,还不用下大力气平整土地,宋文田感到此行很有收获,表示回去后也会考虑使用喷灌设施浇地。

  在衡水民间,随着土地大块集中的趋势,这种节水的喷灌设施正在逐步得到推广。而事实上,多年来,节水农业的尝试也在不断进行中,以前容易渗水和蒸发的垄沟不见了,代之以地下管道;以前常见的大水漫灌方式不见了,代之以尼龙水管和田畦配合使用……

  ■政府助推咸淡混浇

  天气干旱威胁农作物的生长和播种,这就需要浇地灌溉抗旱,但过量抽取深层地下水,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使抗旱在环境层面抹上了一丝无奈的色彩。这样,千方百计发展节水农业就势在必行,其中,衡水市水务部门帮助推广的咸淡混浇灌溉模式就成为抗旱节水的亮点。

  据了解,衡水市各个县(市、区)均有微咸水分布,且埋藏较浅,一般不超过30~40米,储量达5.76亿立方米。这种微咸水如果单独使用,会给农作物带来伤害,所以不适合饮用和灌溉。衡水市有关部门技术人员根据浅层微咸水易开采、补给快的特点,研究探索出了农业灌溉用水咸淡混浇模式,即在深机井附近再打浅微咸水机井,淡水与咸水按适当比例混合,输入管道,用于农业灌溉。

  衡水市水务局技术人员介绍,采用咸淡混浇灌溉,可节省各类开支1/3。另外,咸淡水混合后,水质中含矿物质2.0克/升以下,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还能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有关专家也认为,充分利用咸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节约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

  衡水市水务局防汛抗旱指挥部主任徐少钧告诉记者,目前衡水的抗旱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武强滹沱河沿岸、枣清公路两侧、故城西北部,沙多水咸,深机井少,在干旱时期甚至会出现临时性居民饮水困难,所以发展咸淡混浇的农业灌溉模式,在水资源短缺而抗旱形势严峻的状况下意义非常重大。

  “目前衡水市的咸淡混浇井组已达8000组,年可节约淡水1亿多立方米,相当于一年能省出一个衡水湖。”徐少钧说,“水务部门会科学利用各种水资源,大力发展各种节水农业来应对干旱危机。”

  ◎个案点击

  邢台:排队浇地等水种棉

  

河北大地的旱和抗旱(图)

  在邢台,很多农民为了节约浇地费用改种棉花。

  本报驻邢台记者冀保珍文/图

  ■现场

  在邢台采访的途中,记者看到路两边的地里有片片的小麦,还有已经覆盖了地膜的棉花,但仍有部分地里干涸无苗。

  5月2日中午,记者在平乡县丰州镇西河村看到村民正在紧张地浇地,地头上放着水壶和干粮,在一对农民夫妇浇地的间歇,记者和他们聊了起来。这对夫妇说,今年他们这里的旱情比较严重,天旱导致了浇地时间加长,用水量加大,使农民的浇地费用大大增加了,现在浇一亩地要用两个多小时,费用大约在40元左右。为节约费用,许多农民都不种小麦了,改种棉花,这样可以减少浇水次数,节约浇地时间。即使这样,他们还是要排队等候浇地,不分黑天白夜地浇,否则错过了好时候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这不,连中午饭都要在地里吃,能把地浇上就不错了,还有不少地没有浇上呢,等待的时候真是吃不下饭啊!”

  在丰州镇官庄村的地头上,也有几位农民在忙着挖垄沟,让水尽快地流到地里,一位农民边干活边对记者说:“种小麦要浇四五次水,算算收成不划算啊,现在已经有一半多的农民改种棉花了,这样只浇一次水就能种上了。”

  ■旱情

  记者从邢台市水务局获悉,去年,邢台市一冬无雪,气温明显偏高,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暖冬现象。到今年2月底,530万亩麦田中有450万亩发生旱情。3月2日,邢台市普降中到大雨,旱情大为缓解,但在随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出现有效降雨,旱情再度蔓延。

  目前,邢台境内21条河流中有18条干涸断流,其余3条河道,蓄水总量不足200万立方米。山区56座水库中有19座干库见底,蓄水总量2.5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减少0.6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多数地区呈下降趋势,有的下降幅度达4.16米。

  邢台市抗旱办公室4月11日抽测的土壤相对湿度显示,44处未春灌耕地中有42处低于60%,处于受旱状态,其中6处低于40%,属重度干旱。44处水浇地中也有19处低于60%,属受旱状态。无论是受旱地块的数量还是受旱程度,都比4月1日监测时严重得多,旱情蔓延迅猛。

  虽经全市上下努力抗旱,目前,邢台全市530万亩麦田中仍有234万亩受旱;同时,14万人因干旱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抗旱

  面对旱情,邢台市委书记董经纬专门听取了饮水工作汇报,要求把解决群众吃水困难作为抗旱的主要措施来抓。目前,邢台全市已投入抗旱资金1.6亿元,动用机井5.2万眼、活动扬水站点251处,已浇地784万亩次。

  此外,饮水和节水工程建设已成了抗旱工作的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投资2000多万元,其中省补资金900多万元的节水灌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去冬今春,投资400多万元建设的咸淡水混浇工程,使8万亩农田开发利用了微咸水,节约了淡水资源;小型抗旱节水工程一年四季建设不间断,已开工1300多项,为常年抗旱打下了基础。

  早在3月5日,邢台市水务局便召集有关县市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制订了朱庄水库灌区全年灌溉用水调度预案,由于提前制订了预案,4月1日,旱情刚刚显露,灌区10多万亩农田就得以及时灌溉。

  ■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资金不足是制约抗旱工作的最主要因素,饮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应急抗旱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群众自筹的基础上,还需要上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邢台市虽然组建19个县级抗旱服务站,但连续多年没有财政资金的支持,抗旱机具老化失修,旱情测报系统设备落后,远不适应抗旱工作的需要,急需上级政府给予扶持,提高服务能力。

  ◎全省扫描

  张家口:8万多人饮水困难

  

河北大地的旱和抗旱(图)

  张家口坝上地区干巴巴的"望天收"。张岩/摄

  本报驻张家口记者张岩

  今年春天,经历了一个少雨少雪的暖冬之后,在人们准备春播的节骨眼上,张家口遭遇了近几年最为严重的旱情。

  据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张家口3月份降水较多,全市月平均降水36.2毫米,土壤墒情得到了有效改善,但进入4月份后,只有一次全市性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只有6毫米,加之大风天气增多、气温升高,使土壤表层水分损失严重,部分地区土壤相对湿度下降,不具备春播条件。据统计,目前该市耕地缺墒、欠墒面积达358万亩,有8.81万人、2.007万头大牲畜因旱情遭遇不同程度的临时性饮水困难。

  面对自然原因造成的旱情,张家口市各部门已经提前展开了抗旱工作。据张家口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主任郭凤祥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已投入抗旱劳动力11万人次,及时启动了抗旱预案,利用水利设施进行浇地造墒,已投入渠道105条,开动机井4610眼,投入机动抗旱设备5057台套,完成春灌面积130万亩,完成蓄水保墒耙耱耕地300万亩,临时解决了1.63万人的饮水困难。气象部门也随时准备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积极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努力增加雨水资源。

  据了解,目前张家口市共有耕地大约1000万亩,有一半属于坝上地区,全部耕地中有370万亩是水浇地,剩下的就是“望天收”了,如果老天爷不下雨的话,根本无法耕种。

  4月24日,记者在坝上沽源县九连城镇亲身感受了一下“望天收”,大片的土地起伏绵延,有的已经被翻过一遍,呼呼的西北风吹起很多沙尘;有的地里分布着一堆堆的农家肥,土壤也是干巴巴的。记者用手使劲挖了个坑,根本见不到半点湿意。一位在附近干活的老农对记者说,他们现在就等老天爷下雨了,只要一下雨马上就播种;如果现在播种不出苗,那连买种子的钱也赔上了。

  对于水浇地来说,主要是利用水库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而张家口近几年持续干旱少雨,如今水利工程蓄水总量只有0.8895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减少23%,有1683眼机井出水不足,导致抗旱水资源比较短缺,水浇地的抗旱形势一样不容乐观。

  保定:两大水库放水抗旱

  本报驻保定记者张娜

  据保定市水利局统计,今年1月份至4月份,保定的平均降水量约40多毫米,全部集中在今年2月份连续两天的降雨,其余时间降雨量非常少。虽然2月份的降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春耕及小麦的旱情,但是旱情依然严重。据保定40多个旱情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显示,保定市1200万亩耕地中,190万亩属于缺水旱地,其中9万亩处于严重缺水状态,至少有7000多山区居民遭遇饮水困难。如不及时降雨,将影响农民的耕种。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保定市的地下水位深19.8米,漏斗式地况依然严重。目前保定市四大水库的蓄水量为3.9亿立方米,引黄济淀后的白洋淀的蓄水量为0.94亿立方米。因西大洋水库为保定市区的饮用水源,因此灌溉用水集中在王快水库和安各庄水库。

  为了缓解目前的旱情,今春王快水库放水2367万立方米,安各庄水库放水2500万立方米,及时缓解了保定部分水浇地的旱情。此外,保定各县积极推广管灌、微灌、喷灌技术和渠道防渗等技术,提高水源的利用率,增加水浇地的面积。

  邯郸:生态水网工程有望解渴

  本报驻邯郸记者陈正

  在太行山下的一些农田里,精瘦黝黑的农夫手持农具呆立着,望着饱受阳光曝晒的小麦束手无策。据了解,由于邯郸地区4月份降雨量同比往年减少,邯郸北部和太行山的山区与丘陵地区正在承受着中度旱情。

  在峰峰矿区界城镇,记者沿途采访时看到,正值中午时分,阳光充足得有些暴虐,地里干农活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随处可见,各家各户正在加紧给自家的农田浇水。“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会受到影响了。”一位戴草帽的老农焦急地对记者说,“4月份根本就没有降什么雨,像我们这种靠天吃饭的山区农田,没有降水就意味着减产绝收。”在那里记者看到,由于缺水,庄稼有些打蔫,走在农田的边沿,干干的黄土都会随着脚步飞扬,处处透出干燥令人喘不过气来。

  据邯郸有关部门介绍,邯郸市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9.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52.9立方米,还不足全国的十分之一,比世界公认的严重缺水的国家以色列还少40立方米,亩均要少二分之一。

  与此同时,邯郸还是一个用水大市,按保证率为50%需水量来看,年均需水量为29.12亿立方米,可供水仅为14.81亿立方米,主要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现在整个邯郸市地下水位以年均近2米的速度下降,已形成了肥乡县天台山、永年县东杨庄及魏县等5个地下水漏斗区。

  邯郸还是晋冀鲁豫4省边界市,在取引漳河、卫河等过境河流水源方面缺乏自主权。再加上用水浪费、水质污染严重、工业和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低等因素,致使本不充裕的水资源更为匮乏。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邯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邯郸市西部山区面积为4395.81平方公里,占邯郸总面积的36.5%。由于山区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均收入少,那里的农民为了生存盲目垦荒,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邯郸市水土流失面积有2805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62.8%,水土流失的后果是加重了土地沙化、水库河道淤积和生态环境恶化。

  当地水利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邯郸市正在积极建设生态水网工程,这项工程的落成有望缓解目前邯郸干旱地区靠天吃饭的局面。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