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文化工程”筑建太原特色文化名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4:36 山西新闻网

  本报讯 (记者 闫婧宇 实习生 王变变)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步伐,提升城市文化的软实力。5月7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太原市在文化建设上将组织实施“十大文化工程”,在全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市民的文化意识。

  这“十大文化工程”包括:

  1.实施文化发展纲要工程。今年,全市各级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太原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并结合各自实际,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各自在文化建设上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程。在文化单位改革上,公益性文化单位,要推进“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增强内在活力和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经营性文化单位,要面向市场,着力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转企改制。在市场监管上,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各县市区组建文化市场执法大队,进一步强化全市文化市场的监督力度。在产业发展上,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大力发展民营文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大力推进全市民营演出团体的发展。在艺术教育改革上,以筹建儿童艺术剧院为重点,探索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互补、校院一体的办学模式。

  3.繁荣舞台艺术创作工程。文艺创作和演出要继续加大实施精品工程,组织全市青年艺术新秀大赛,全年舞台艺术演出2000场。召开全市艺术创作会,规划全市的文艺创作和演出。年内还要分别推出晋剧《傅山进京》、和平女子乐坊《晋之韵》音乐会、舞剧、交响乐和民歌晚会5台以上的精品剧目。

  4.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送戏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全年分别组织艺术院团下乡演出1000场,组织1000场电影送农村,组织群众文艺团体下乡巡演1000场,组织100名文艺骨干下乡辅导,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4000场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放映任务。

  5.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在“两馆”建设上,各县区现有“两馆”要在3年内达标。年内,古交市、娄烦县、万柏林区、晋源区要完成文化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清徐县图书馆主体建成,万柏林区图书馆完成选址。在文化站(室)建设上,全市新建和完善100个乡镇(街办)文化站;500个村文化活动室,新建和完善100个文化广场,40%的社区要新建和完善文化活动室。

  6.推进社会文化活动工程。今年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全市群文特色活动项目达到100个,重点举办好“原生态民间文艺专场”演出和“新农村建设书法、美术展”。认真承办好第九届全国(太原)老年合唱节。筹备参加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比赛。深入推进“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和评选活动,积极组织文化讲座。

  7.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加强蒙山景区开发、傅山园建设、青龙镇开发、晋源古城开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筹建太原美术馆,力争年内开工;规划、建设新的电影院、剧场和文化设施,抓好影剧院的在建项目,力争今年底有完工项目。力争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比去年提高10%以上,GDP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有大幅度的增长。

  8.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工程。要运用科技手段,构建全市文化市场网络管理中心、违法举报中心、市场监管指挥中心,建立快速反应分队,提高监管效率。继续把群众十分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开展“打黄扫非”、“反盗版天天行动”和网吧及网络游戏专项整治活动,在全市推出200家“绿色网吧”,力争年底全市各种类型的网吧全部实现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目标。

  9.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今年,着重加强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办)、农村(社区)四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重点指导协调县区建立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指导协调乡镇(街办)建立基层的共享中心、站、点。

  10. 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宣传和保护工作,建立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好第二批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工作,举办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

  (编辑:张保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