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特区意识 重振特区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7:30 南海网-海南日报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海南未来的发展时,回想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初衷,重温中央几代领导集体对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殷切期望,认真领会中央领导对海南工作的最新要求,总结海南经济特区走过的风雨历程,对照我们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客观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我们需要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再创特区辉煌! ———摘自党代会报告

  

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

  朱华友 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党组成员、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政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专题访问学者。先后出版专著、编著多部,发表论文70余篇。

  编者按:当前,全省各界正在积极贯彻、落实省五次党代会精神。为了引导、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省五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组织省内6位知名专家对党代会报告进行解读、阐发。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家解读党代会报告》专栏,陆续推出这6位专家的解读文章,敬请读者关注。

  问题一:为什么要提出“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

  朱华友: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特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全局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特区政策优势弱化,一些同志特区意识淡漠,改革热情不够,开放举措不多,创新胆识不大,进取精神不足。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未完结,中央一再强调,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持续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

  因此,我们应该强化特区意识,做足特区文章,再创特区辉煌。作为岛屿型经济体的大特区,我们更应立足于特区的“特”做文章,善于用好特殊的既有政策,采取特别能开放的举措,发挥特别能改革的特长,形成特别有竞争力的特色。要大胆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环境,抢抓发展机遇,在更高层次、更高阶段、更广范围改革创新,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

  问题二:“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朱华友:办好海南经济特区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思想和期望。我们全省上下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克服安于现状、坐而论道以及“等、靠、要”等思想,大力弘扬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改革精神,大力弘扬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特区开放精神,大力弘扬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特区创业精神等等。海南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尤其要弘扬特区的创新精神,思想理念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创新,体制机制要创新,对外开放要创新,科技自主要创新,城乡建设要创新。创新是特区之根,创新是特区之魂,创新是海南特区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特别能创新”的特区精神,我们就能永葆大特区的青春活力,我们就能在“特”字上填写全新的内容,在“特”字上谱写全新的篇章。

  问题三:“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需要我们怎么做?

  朱华友: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快,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时不待我,时不再来,机会稍纵即逝。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谁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中,争抢“头班车”,争上“快车道”,谁就能抢得先机,赢得主动。

  过去我们靠实干,率先打破价格管理体制,实行市场价格,率先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和劳务市场,率先实行各类所有制公平竞争,率先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一个个“率先”为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血路”。今天,我们一定要珍惜海南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加快发展。要努力在群雄逐鹿中打造一流的投资软环境,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特色获得制胜之道,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趟出一条新路,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把敢闯、敢试、敢干落实到行动上,作为特区人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赢得新的荣光。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