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凸显民生喜与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8:57 东方网-文汇报

  5月7日,在全民狂欢的喧闹中,第20个黄金周画上了句号。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张希钦说,中国长假制度正经历从假日经济型向社会福利型、从大众观光向休闲旅游、从拉动内需向兼顾扩大就业、从数量调控到质量调控的四个转变。细细盘点这个“五一”长假,民生主题被阐释得淋漓尽致。

  新一轮旅游热扩大国人出行半径

  来自全国假日办的信息说,今年“五一”,百姓出游势头不减、“头三”创下新纪录,继去年旅游“井喷”之后,百姓出游再度延续火暴场面。前6天的统计显示,长假期间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将创新高。

  有关专家说,2004年国内黄金周旅游热度一度趋缓,被认为是从“井喷式”增长转向“稳中有升”的理性回归。而今“井喷”又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黄金周的旅游“井喷”现象,并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表明新一轮大众旅游休闲消费的启动。有关调查显示,不少著名景点的游客,70%左右是第一次到这些地方旅游。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这一局面可能至少持续一二十年。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说,更加注重服务百姓、服务民生的黄金周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人的出行半径。

  门票不涨彰显公众服务理念

  在许多景点借黄金周涨价之际,“江北水城”山东聊城市的姜堤休闲乐园里,游客花上10元钱买张门票,就可体验水上独木桥、水上滑翔椅等园内所有项目。

  在京杭运河之滨的山东临清市,其著名景点鳌头矶甚至打出了“票价十元,五一半价”的告示,吸引了不少游客。

  尽管社会舆论关注民生,但仍有一些地方崇尚“逢节必涨”的市场法则,想趁机捞一把。有的地方甚至是政府主导涨价,助推“宰客”行为。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假日办值班室每天都会接到大量投诉。

  记者发现,一些名山平时门票一般为50元,“五一”期间普遍翻番,山东一名山景区门票涨到了120元。各地旅游景区门口,大都赫然标识着对军人和学生的减免费规定,但执行中却“暗中打折”。

  “长假期间的服务理念、惠民之举和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不应让这种社会关爱被淘金的黄金周‘淘’掉。”聊城市姜堤游乐园总经理李士恩如是说。

  黄金周“维权和就业”主题更突出

  岁岁黄金周,何时到我家?在各大景区拥挤的人群里,农民工及其家人的身影难得一见。在许多人“寄情山水间”之时,他们依然奋战在奥运场馆、铁路工地,甚至还有工人在艰难讨薪。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从沂蒙山区到青岛打工16载后,农民工皮进军今年“五一”获得了青岛市颁发的城市居民户口簿。与他一起拿到“城市绿卡”的还有因创办农民工免费法律服务热线闻名的农民工陈明钰等人。

  国家旅游局有关人士说,中国长假制度的价值取向正悄然发生变化,长假主题正从拉动内需转向兼顾扩大就业,维权和就业等民生主线日渐清晰。

  今年“五一”前三天,北京延庆县千家店镇河西村的卢宝琴家来的客人超过了她家的接待能力。由于洗澡间和卫生间太小,一家人正准备扩建。

  卢宝琴说:“我们需要黄金周,没有黄金周,我不知道怎样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和高中。黄金周期间我们虽辛苦一点,但能攒出两个孩子开学的花销。”

  国家旅游局负责人说,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黄金周推动了我国消费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2007年旅游业要实现新增直接就业50万人、间接就业250万人的目标,黄金周将功不可没。

  公民“休息自主权”意识日益觉醒

  “休息自主权”意识的日益觉醒体现在人们对“休闲品质”的进一步关注。景区外拥堵的车流、景区内攒动的人头等一系列“黄金周问题”降低了人们的休闲品质。许多人开始质疑:黄金周去还是留?

  有专家表示,我国人口众多,“吃住行游娱购”等环节上的拥堵,从根本上说并非“黄金周”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黄金周”太少了,只好一窝蜂出门旅游。一位政协委员甚至认为,在“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之间,长达5个月的“无长假间隔”太大了,建议在中间增设一个新的法定黄金周。

  更现实的做法是,在保留甚至增加黄金周制度的同时,增加分时度假、带薪休假等“弹性休假”方式,通过多元化、福利化的休假,打破百姓休假时间上的不均衡,提高公民休假的“幸福指数”。

  新华社记者宋振远邓卫华钱春弦

  (据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长假凸显民生喜与忧
“五一”黄金周厦门共接待游客68万余人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