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识得王阳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8:57 东方网-文汇报

  4月25日至30日,王阳明国际文化活动周在王阳明的家乡浙江余姚隆重举办。王阳明故居的开放,《王阳明》电视艺术片的首播,阳明学说进校园活动的启动,全国王阳明纪念地旅游联盟的创立,上海千人旅游团“访阳明故里”活动的开场,展示了“阳明文化”古为今用和当代传承。

  这次活动周的重头戏是王阳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中国内地的上百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44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研究论文。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和常驻浙江的记者,王阳明和浙东学派是记者多年来关注的话题。因此,记者认真聆听和阅读了所有学者的论述,希望能听到看到一些新鲜的观点。然而,在听会的过程中,记者脑际不断闪回的是似曾相识的记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命题,王阳明与程朱理学的比较,心学体系的建立,本体与工夫的辩证,《传习录》的精华,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格评价,浙东学派、姚江学派、蕺山学派、泰州学派、四明文学的关联和传承,以及阳明学派对日本、韩国的影响,等等。这些论述和论著在记者的脑海里并不陌生。记者会后在互联网上点击查找,论文集中的论述几乎全有,大同小异而已。

  倒是浙江、宁波、余姚本地学者的论述还有一些新意,给人以新鲜新知的感觉。

  记者由此想到了温州学者对永嘉学派和叶适的研究。其实,南宋的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和明清之际的阳明学派(代表人物王阳明、黄宗羲)均归于浙东学派。但温州的学者却在时空的交汇点中评说本地的历史人物。记者曾聆听过原温州市体改委主任、现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向日本媒体记者讲述“叶适与永嘉学派”。马津龙认为,叶适的“事功”主张与当代温州人的务实开拓精神一脉相承,永嘉学派的义利观、本末观、理财观、富民观、人地观、货币观对温州人乃至浙江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均产生积极影响。这样的阐述令人信服,也难以忘怀。

  事实上,阳明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并不下于永嘉学派。就区域而言,阳明学派的诞生地与河姆渡文化同根同源;就时代而言,阳明学派诞生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就其历史影响而言,阳明学派倡导的“崇实黜虚”、“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实学”,已经达到宋明清时期理学心学的巅峰,其对“宁波帮”的形成,乃至当代30余万余姚人到上海经商办厂均有关联;阳明学派甚至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专注于古籍文献的研究而忽略了时空交汇的分析,其结果必然是因袭旧说,难以创新。

  在本次研讨会上,余姚市长陈伟俊在致辞时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举办王阳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不是邀请大家来发思古之幽情,目的是要传承先生的思想文化,探寻阳明学说的时代意义,用以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记者以为,这位市长的肺腑之言不仅指向于阳明学派的研究,其他历史人物和人文学派的研究同出一理。

  本报驻浙记者万润龙(本报杭州5月7日专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