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里运河:再现明清独特风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09:43 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消息]

淮安里运河:再现明清独特风韵

  题图: 依河而居的淮安城。 蔡志明摄

  大运河、淮河、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四河穿城”的淮安是一块浮在水上的热土。在这座以水为魂的古城,人们又以大运河为最亲,血脉相通。

  千年大运河由南至北长流不息,流淌着的盐和大米富庶了临河而居的淮安人,也砺造出当地亦柔亦刚融会南北的独特民风。明清时代的清江浦两岸帆、店繁立,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是全国的名商巨贾。康熙、乾隆两帝下江南的途经和巡视,更使得淮安声名远扬,繁华一时。

  1959年,为满足航运,大运河被裁弯取直,留在淮安城区的一段终于卸下“水运”之职,成为一条内城河,即如今的里运河。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里运河疏浚、开发力度没能跟上城市发展,逐渐成为接纳淮安城区污水的排污河,破船、杂物拥塞河道,违章搭建林立河岸。轮船驶过,淤泥、脏物泛满河面,一度引以自豪的母亲河成为沉重的市容负担。

  2001年,里运河大规模整治序幕拉开。沿线100多座码头被拆除,沿岸数万平方米的低矮建筑被搬迁,河道内淤泥、废弃船舶全部被清理,大河轮廓重新展现。15万吨、10万吨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使用,2006年里运河主城区污水全线截流。母亲河终于重返清亮,金鱼草多了,多年不见的鱼儿出现了,三五一群的“钓友”又向母亲河聚集了。

  让运河两岸到处可见的古迹、古遗址串联,淮安近几年打起“运河”牌,挖掘独特的运河文化和漕运历史,按国家AAAA级标准对里运河进行了全新设计,打造“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2002年大运河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水上立交”、“通衢古驿”、“夫差陈兵”,一幅幅浮雕仿佛运河载着厚重的淮安缓缓驶来。中洲岛复建了清江浦楼,河下镇御码头得到重修,漕运总督署遗址也渐露原貌,里运河60里风光带景色着实迷人。

  “康熙运河水上游”游览线通了。起于市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止于楚州河下古镇,总长13公里,囊括了清江大闸、御码头等10多个旅游景点。沿着皇帝下马登船江南行的方向,游客们透过一座座仿古建筑和晨练暮舞的人群,感受当年“南船北马”的繁华。更让人称道的,是河两旁兴起的淮扬菜美食仿古街,顺着这里向楚州方向望去,沿岸民居错落,杨柳依依,一派小桥流水的江南风韵。里运河,在沉寂之后,再次向世人展露出其独特风姿。

  本报通讯员 陈华飞 徐海清本报记者 蔡志明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