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家机构组建“紧急救援后援联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10:50 公益时报

  -本报记者宋扬

  

  4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64家社会爱心力量,共同成立了“紧急救援后援联盟”,致 力于对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公益时报》也是联盟成员之一。

  筹集物资“备灾”很重要

  中国是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自然灾害损失位居世界第三,常年受灾人口在2亿以上。200 6年因灾损失高达2500亿人民币,因灾转移人口1300万人次。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我国气候出现异常变化,防 汛抗旱形势较为严重,灾害救助工作将十分繁重。

  在灾难来临时,在社会灾害救助的氛围下,很多机构、企业、个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而在灾害尚未 发生时,社会救助氛围不浓烈的时候,很难筹集救援物资和资金,导致灾害来临时往往不能为灾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为在灾害来临前准备充足的资金、物资,给灾民以有效、及时的救助,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64家社会各界爱心力量 ,共同成立了“紧急救援后援联盟”。联盟在灾害来临前,广泛开展活动,募集物资和资金,接受社会的捐赠。紧急救援后援 联盟所募集的物资和资金将集中捐赠给受灾20天内的灾民,为每名灾民提供500元左右的捐赠。

  救灾盯紧“生存危险期”

  2006年7月,台风“碧利斯”席卷湖南、广东等地,8月“桑美”侵袭福建沿海,在这些灾害发生很短时间内, 受灾地都出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门工作人员的身影。

  “灾害发生后,我们马上和当地民政部门、扶贫办联系,确定受灾程度和受灾人数。随后,基金会会调拨储备的物资 和资金,由专人押送运往受灾地。”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开发主管吴宝莲介绍,从灾害发生到将物资送到灾民手中,他 们所需的时间不会超过10天。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杨青海介绍,灾害发生后20天内,是灾民最无助、生活最窘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灾民 迫切需要粮食、药片、住房等救助,如果这个时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灾民将面临生命消逝的威胁,因此,这20天 被称为灾民的“生存危险期”,而对灾民最有效、最有价值的救助就集中在这20天。

  “如果有更多的物资、资金储备,我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将物资送到灾民手中。”吴宝莲强调,如果储备的物资多, 调拨的速度会大大提高,可以进一步缩短灾民等待受助的时间。

  此次,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紧急救援后援联盟”,正是一项为在灾害发生时提高调拨速度、缩短救助时间的举措。 据了解,该联盟成员包括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及企业等64家机构。

  在启动仪式上,伊斯兰国际救援组织、美国如新集团等四家联盟会员单位当即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 推动救灾物资和资金的储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