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一盏煤油灯照亮其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15:00 新民晚报

  万钢的办公室里放着一盏煤油灯。这盏煤油灯似乎昭示着万钢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他曾是插队落户的知青,他属“海归”,在国外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他是中国顶尖的汽车专家,他是同济大学校长,最近被任命为国家新一任科技部部长。在企业、搞科研、当校长,万钢每个角色都发挥得淋漓尽致,非常出色。昨天下午,万钢接受记者采访,谈了他的经历和人生感悟。

  老乡教我人心换人心

  万钢出生在上海,1969年“文革”期间,离开上海到东北农村插队落户。回忆起当年的生活,万钢很感慨。那时候,村里没有电,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看书。这盏偏远乡村的煤油灯照亮了他的人生。多年后,万钢的朋友得了一盏煤油灯送给万钢。万钢非常珍惜,一直放在办公室。

  插队落户的那段经历,奠定了万钢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农民是最朴实的,待人是最真诚的,万钢至今记得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和他说的话:人心换人心。你待人真诚,别人也会真诚待你。这话成了万钢的处事原则。

  

奥迪教我创新

  万钢开玩笑说,坐奥迪车不惭愧,因为里面有他的发明。1985年,万钢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发明了定量研究固体波传播的光学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汽车低噪声设计。他所研制的阻尼元件,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后,一下把汽车车内的噪声降低了80%。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万钢进入了德国奥迪汽车公司工作。

  在奥迪,万钢参与了5种车型的开发和十几个技术系统的研制。他负责研究的15项课题成果先后被奥迪公司采纳和运用。1996年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1998年,被推举为德国汽车工业界十大精英之一。

  奥迪的企业文化给万钢很深的印象。“老总年终给全厂讲话时,如果提不出明年要做什么,提不出未来的发展计划,连个维修工都不会放过他。”万钢说。奥迪的创新意识深深影响了万钢。

  老校长教我爱国

  万钢回忆起同济大学老校长、桥梁专家李国豪院士的一件事。当年,市区段黄浦江上造第一座桥时,已经和日本人谈得差不多了。李国豪向市领导提出: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呢?中国人有能力造好大桥。他的意见得到市领导的重视。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加上责任感加上挑战精神加上自信,于是市区段黄浦江上第一座大桥南浦大桥中国人自己造。

  老校长的言行深深影响了万钢。振兴中国的汽车工业,一直是万钢的梦想。但在传统汽车工业领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很难找到机会。而且传统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与石油资源过度消费等一系列问题。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是要寻找洁净可再生

能源。他敏锐地觉察到,清洁能源汽车研发,将是中国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机会所在,且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

  2000年万钢向国务院提出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当年底,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发出正式邀请之后,万钢回国工作,同时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并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承担了该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繁重的

燃料电池轿车子项目的研发工作。短短5年时间,他们完成了燃料电池轿车“超越系列”三代的研发工作。最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能在15秒内从0米加速度到100公里,追上并超过了国外同行。

  5月20日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后,万钢就将走马上任国家科技部部长的职位。对以后的工作万钢不愿多说。但他表示:“我是集体中的一员,我清楚自己的责任,向周边学习,认真倾听。一切从头开始。”

  万钢说当科技部长后他还继续带研究生。“校长撤了,教授、博导没有撤,我还会带研究生。一年一个左右。”“我不会把专业扔了,汽车总是吸引我的眼球。”

  (本报记者 鲁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47,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