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希拉克时代”的中法关系问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15:13 《环球》杂志

  “后希拉克时代”的中法关系问答

  《环球》杂志记者/李晓明

  法国大选结果即将揭晓,新任法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引人瞩目。在“希拉克式”法中外交之后,中法关系又将呈现怎样的新局面?《环球》杂志邀请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项目主管刘建生来解答相关疑问。

  问:在法国,讨论与中国的关系会成为竞选中的重要话题吗?

  答:法国大选一般是以国内议题为主,对外交政策的讨论不是重点。如果要说涉及到外交,首先还是与欧盟各成员国间的事务,以及对美国的政策。不过,这次法国总统大选的候选人对于欧盟一体化这样的主题采取尽量回避的态度,毕竟欧洲宪法的全民公决两年前在法国遭到了失败。

  与之相比,德国选举的时候对欧盟一体化的支持很明确,将它作为其外交的支柱之一。

  如果说竞选中涉及到了与中国有关的话题,那也会是在欧盟的大框架之下讨论,有争议的主要还是

知识产权
人民币汇率
和贸易逆差这些问题。

  问:目前在首轮投票中获胜的两位下届总统候选人有怎样的中国观?

  答:萨尔科齐的态度基本上是要保持、推动和发展现在的中法关系,不会与法国政府目前的方向有出入。他在拉票的过程中也注意引入东方元素,比如说在造势活动中由中国人进行舞龙表演,如果不是对东方文化的情有独钟,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而社会党的候选人罗亚尔更是在今年1月到访中国,会见了国务委员唐家璇,展示她对中国的重视。

  在第二轮投票中不能胜出的民主联盟主席贝鲁则表示对东方的中庸文化很感兴趣,他还有亲戚在上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立场与中国不同,也曾经发表过抵制北京奥运会的言论。

  问:德国大选后,有人认为德中关系不像施罗德时期那样亲密了,进而担心法中关系在法国新总统就任后也可能出现退潮。

  答:这样说理由是不够充分的。我们的确看到,默克尔在是否支持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上表态不明确;但是反过来看,尽管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明确表示反对这一禁令,但直到今天禁令仍旧存在。而另一方面,中德两国2006年的贸易额预计将从2005年的600亿美元进一步上升到800亿美元,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说明两国的关系仍是在前进。

  当然,在人权等问题上,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欧盟国家与中国近些年发生了摩擦,但事实上,这样的摩擦从来就存在。在目前中欧贸易上存在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出现一些不利于甚至打压中国的言论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对此没有必要过分担心,想想中欧在上世纪最后10年关系一度出现倒退都能恢复、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对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更不用大惊小怪。

  自戴高乐总统倡导独立外交以来,法国的对华政策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连续性,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有核国家,有着很多的共同利益。中国在法国的整个外交战略中地位可以说与美国、欧洲、日本处在同一档次上。去年10月希拉克总统来华访问的时候,称这次出访是他的一项重大外交行动,足见中国分量之重。所以,在希拉克总统之后,不管谁上台,中法关系都不会受到影响。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5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