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关于青春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8日19:32 CCTV《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关于青春的记忆
侯隽

新闻调查:关于青春的记忆
徐强

新闻调查:关于青春的记忆
杨华

新闻调查:关于青春的记忆
记者

  《新闻调查》——《青春·记忆》

  总制片人:梁建增 孙克文

  制片人:张洁

  编导:郝俊英

  摄像:李季 金光宇

  录音:刘昶

  解说:姚宇军

  非线编辑:刘涛

  统筹:张海华

  助编:王娟 李静

  播出主管:杨明泽

  责编:赵华 王绮冰

  制作主管:张步兵

  合成:陈越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杨华 50年代北京垦荒队队长

  侯隽 60年代知识青年代表

  郑奇宝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许海峰 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中心副主任

  刘宝平 北京东升方圆农业种植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强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解说:五四青年节这天 ,人民大会堂迎来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青年榜样。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已经不再是年轻的面孔,但每个人都曾经拥有一段火热的青春。这位步履匆匆的老人叫杨华,其实,他此时只能依靠助听器才能听到少先队员的鼓声,但讲起青春岁月他依然是充满豪情。

  同期:杨华发言

  杨华:我是杨华,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发起人……

  解说:52年前,杨华和他的伙伴们引领了一项事业的开端。2007年4月,杨华老人的在家里,给我们展示了当年垦荒出发时的队旗。

  杨华:这是在我们垦荒队出发的欢送大会上,胡耀邦同志亲自把这面旗交给我,我们打着这面旗向荒地进军的。

  解说:多年来,杨华一直把这面的队旗珍藏在身旁,而对于他来说,那段岁月也留给他太多无法抹去的记忆。

  记者:我看您这个手,现在很多都裂开了,这个是那个时候……

  杨华:这个是刷房子,刷墙,因为那儿的气候,完了以后,让石灰烧了,从那儿以后,就这样,特别是一到冬天,就裂。

  记者:这都多少年了呀?

  杨华:这些在我身上,说实在的,无所谓的事。

  解说:岁月流转,对于杨华来说,他的青春、汗水都留在了黑龙江那个叫共青农场的地方。

  记者:当年垦荒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呢?

  杨华:就是粮食短缺呀,挨饿,没粮食啊。

  解说:出生于1932年的杨华,曾历经苦难也已感受新生,垦荒前,他是北京市石景山黄村乡的乡长,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困难让他有了愿望。

  杨华: 1954年,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了黑龙江省,有大片土地没有开发,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了,我说能不能让我去到黑龙江垦荒。

  记者:是真的想去吗?

  杨华:我是真心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要为人民负责,想解决粮食问题。

  解说:当时的杨华不仅已经担任了乡里的行政职务,而且已经有了已经一岁多的儿子。

  记者:家里那时候愿意让你们去吗?

  杨华:我首先跟我爱人说,我说我要到黑龙江去垦荒了,我爱人当时就说,你上哪儿我上哪儿,所以说支持我去垦荒,首先第一个是我的老伴。

  解说:1953年新民主主义共青团二大召来,党中央号召青年根据青年特点开展活动,面对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团中央开始考虑组织青年垦荒队。杨华为首的五名青年成了最初的垦荒队员。

  记者:那你们的力量有多大呢?

  杨华:胡耀邦接见我们,当时胡耀邦就问我说,你需要多少人,我说我们的能力有限,你是不是先给我们60人,胡耀邦同意了。

  解说:1955年的8月30日,团中央为杨华带领的第一批垦荒队员召开了场面宏大的欢送会。

  杨华:就是欢送我们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的决心,有一条困难我们克服一条,有两条克服两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就是这样表的态。我们有一支歌,就是垦荒队之歌,告别了母亲,背起行装,踏上征途,远离故乡,穿过那无边的原野,越过那重重的山冈,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奔向遥远的地方。

  解说:杨华带着北京的名青年奔赴东北垦荒,他们也向全国的青年发出了倡议,在向荒原要粮食的日子里,垦荒队员付出了血的代价和满腔的激情。

  记者:当时到了萝北是个什么情况啊?

  杨华:到黑龙江江沿上,我们使温度表一试,零下44度,一个叫周俊的,他把脚丫子冻疼了,冻僵了,已经冻白了。完了以后呢,放在那儿那个大铁炉子上烤,这一烤不要紧呐,这么一脱鞋,这么一脱袜子,把十个脚趾头盖儿全脱掉了。我就跟周俊说,我说周俊,今天你把鞭子交给我,我赶着车,你把脚包上,拿皮袄包上。你坐着车,站在那儿看着我,看了我半天,完了以后问我说,杨华你说话算数不算数,我说算数,他说你在团中央的欢送大会上你替我们怎么表示的决心。我说记得,我说有一条克服一条,有一千条克服一千条,有一万条克服一万条。他告诉我杨华,我这不是才一条吗。拿鞭子一摇,把车赶走了。

  记者:为什么当时大家这么大的决心啊?

  杨华:为人民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种指导思想。

  解说:在杨华带领下的北京垦荒队,第一年就开垦农田30多公顷,后来又陆续有青年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垦荒队伍,共青农场的事业越来越壮大。在北京垦荒队的倡议下,上海、温州等全国的很多地方的青年都走向了荒原的战场。青年垦荒队为国家建国初期缓解粮食短缺的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城市的青年也在用火热的才情参与新中国的建设,“青年突击队”成为那个时代与“青年垦荒队”同样闪亮的群体,在新中国的初期建设中,那个时代的青年勇敢挑起了对于国家责任和担当。

  隔断

  解说:这是1963年,演员黄宗英发表的一篇报告文学,《特别的姑娘》,说的是北京姑娘侯隽得故事,这篇文章让她成为60年代家喻户晓的人物。

  记者:为什么叫您特别的姑娘呢?

  侯隽:那一代人呢,我觉得都是非常有理想的那么一代人,但是毕竟城市的青年能够到农村去当农民的还是很少很少的,所以还是在那时候也是比较特别的。

  解说:侯隽是知识青年的代表, 60年代,广大知识青年响应组织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仅参与农业生产,还用知识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下乡前,侯隽原本是北京良乡中学的高材生。

  侯隽:我一直是想考大学的,而且我挺狂.除了北大呀,人大呀,别处我还不念呢,但就是我毕业,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的时候,我们校长给我们做了一次形势报告。

  解说:侯隽高中毕业时,国家还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毕业前,校长作的国民经济形势的报告让侯隽放弃了原本要考大学的想法。

  侯隽:并没有动员城市的青年去下乡,但是我觉得农村青年有责任,我们城市青年一样有责任,我说他们可以回乡,我也可以下乡。

  记者:心里当时就没有一点动摇啊?

  侯隽:后来有的人说你可以考啊,我们老师也说你该考考嘛,你考上了你也可以不念嘛,我说我要考上了,也没准儿就舍不得不念了,所以就是不考了。

  解说:放弃了大学梦想的侯隽来到天津宝坻的窦家桥村,当上了一个地道的农民。从一个单纯的学生,到一个决心改天换地的农民,侯隽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

  记者:到农村来就需要真真正正干农活了。

  侯隽:那是啊。

  记者:您可以吗?

  侯隽:不仅真真正正地里头摔打。比人家农村的孩子还苦,人家毕竟有一家,下地劳动回来呢,到家里头有热饭就吃,我呢还得自己做。

  记者:面临这种现实生活的时候,有没有会觉得,自己的选择有一点冒失?

  侯隽:我倒是对自个儿的选择我不后悔,但是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掉眼泪,但完了把这事过去,咱还是那么干,因为是自己的选择。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

  侯隽:因为我的选择,我觉得是对的。到这儿以后我确实感到农村需要知识,需要人才。

  解说:侯隽坚决地在窦家桥住了下来,高中毕业的侯隽属于这个村子的文化人,她开始用她的力量改变这个村庄的面貌。

  侯隽:我们刚来的时候呢,这个村就是,可以说没有什么水浇地,也没电,更甭谈什么机械化了,一切都是靠人力。

  记者:你来了以后这个村子里有什么不同呢?

  侯隽:就是想办法推广科学种田呀,另外像深翻、打井,特别是造海绵田,然后我们整个的窦家桥的地,全搞成水浇地了。

  解说:不久,侯隽当上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后来还当上了村的党支部书记。村里的面貌也大为改观,到农村采风的黄宗英偶然得知了侯隽的事迹,报告文学刊出后,侯隽与邢燕子、董加耕等有为知识青年一样,成为那个时代青年学习的榜样。

  记者:60年代您也是青年的榜样,那时候您心里有榜样吗?

  侯隽:我有,下乡前有榜样,什么徐建春了,什么王培珍了,邢燕子,这不都是我的榜样。等下了以后,我62年下乡,63年开始学雷锋,雷锋是我们全国人民的榜样,他更是我的榜样。

  解说:这是一个影响几代人的英雄般的榜样,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60年代的青年更是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奉献成为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向。

  记者:很多年轻人会觉得,你们那代人当时的选择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可理解,甚至可能有人说,太傻了做这种选择。

  侯隽:那时候也有人说傻,我觉得一个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我们那个年代,都没有饭吃,那时候好像爱说一句什么呢,为了天下人民的幸福,我们愿意吃尽人间所有的苦,我们觉得很自然的。

  后来黄宗英到我这儿采访,在我那门上,那是她写的,“苦中自有乐,乐在吃苦中”,这也是我的生活写照,也是当时我们反映了,我们那个年代人的苦乐观。

  解说:侯隽在窦家桥村一直待了18年,而杨华和垦荒队员在共青农场一待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他才回到北京,而他的两个儿子却因为事故长眠在黑龙江的土地上。

  记者:您现在怎么看待年轻的这段岁月呀?

  侯隽:对于我们这些人,这样做,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是我们认为是值得的,就是为人民做了这么一点好事呗。

  解说:像杨华、侯隽他们一样,在那个年代里,千千万万青年,在与共和国共患难的岁月里,奉献出了青春甚至人生的全部。

  隔断:

  解说:60年代末,中国经过了动荡的十年,风雨过后,新的历史时期来临,冷静下来的青年人也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上海,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

  郑奇宝:那时候生活都很单调,人有很多空余的时间,大家很多思索。

  记者:是指什么呢?

  郑奇宝:我个人的想法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作为。

  解说:郑奇宝,80年代曾以科技发明闻名全国。文革过后,他刚刚从一所技校毕业。他的人生转变是从电报设备生产车间的一个工人开始的 。

  郑奇宝:那时候就是做一个小工。

  记者:那你对那种现状自己怎么看当时?

  郑奇宝:去了以后我就对这个工作挺感兴趣,我不安心做装配工,自己就深入进去,跟工程师们去讨论,设计上有什么问题。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安心?

  郑奇宝:我就是感觉就是对知识和技术的这种求知欲。

  解说:1977年,国家恢复实行高考,中止了10年正常读书生活的青年人,终于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对于渴望读书的郑奇宝来说,无疑是一个夙愿得偿的良机。已经参加工作的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函授的大学课程。

  郑奇宝:那时候我们年龄差别是很大的,有我们那个时候很年轻的,也有岁数很大的,去读书的人大家都很努力。就是很简单,我就想学知识,增加自己的才干吧,能学到一些这样的本领。

  解说:郑奇宝一边上函授课程,一边把视线转向改进生产设备上。

  郑奇宝:那个时候都非常非常落后,我们那个水平相当于美国的20、30年代的状况,我感觉中国人很是一种侮辱。

  记者:你想改变它?

  郑奇宝:对。那时候年纪轻,胆子都很大,有什么不好做,什么都能做。

  记者:但是当时您就是一个技校的毕业生。

  郑奇宝:对。很多知识都是在实践中去学。

  记者:会想到,比如说我把这个发明搞出来,它可能更多是一种,个人价值的一种实现?

  郑奇宝:没有,那个时候社会上的诱惑和利益的激励机制都很少,从我的角度,就这么简单

  就是说中国这么落后,中国人可以干一件事,而且技术工作我也很感兴趣,我想把这个工作去做好。

  解说: 自动发报机在80年代初还是高精尖的技术难题,苦于钻研的郑奇宝承担了这一在当时看来似乎不可完成的任务。

  郑奇宝:我们做开发的时候技术太落后了,最早的,我记得很清楚,一个IBM的计算机,那是当做一个宝贝,买来的时候,厂长亲自督阵、开箱,开出来,然后去用每一条指令都是靠ABCD12345这样打进去,那个时候整个容量就只有两K,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按一下执行一条指令,这样把一个很复杂的自动发报机的程序,一个系统调试出来,这个现在想象是不可思议的事。

  解说:一连几个月的时间,郑奇宝他度过了他科技攻关中最难熬的时期。

  郑奇宝:哎呀,那个时候是我一生当中印象最深的时刻。我跟你讲,我读两个大学,我父亲是癌症,而且是晚期,我母亲也生病,我就家里面一个人,就在医院里面,空下来就这么写程序,写完以后回来再调试,所以那个人完全是处于,怎么说呢,无法形容的紧张的这种状态。

  解说:几个月过后,郑奇宝程控发报机的研制终于获得成功。

  郑奇宝:把它那个调通以后做出来,按照我的想法能实现了,那是晚上还是11、12点钟的时候,我记得,夜深人静,车间里没人,我做完以后,好高兴。就是一种成就感。

  记者:这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下一个发明?

  郑奇宝:对 。后来我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解说: “程控发报机”参加了当年全国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并一举获得一等奖。而此后的时间内,郑奇宝又先后做出了20多项发明,30岁时,它就成为了上海最年轻的工程师。在那个知识被重新尊重的年代,青年人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激情和才干。

  郑奇宝:那个时代的年纪轻的人,大家很讲理想,追求,抱负。

  记者:你个人也置身其中,你觉得这种社会基础是什么呢?

  郑奇宝:那个时候就是想你对崇高的某一个事业,对一个人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甚至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每个人他有那种献身的精神。

  解说: 这是80年代青年发自心底的歌声,投身热爱的事业,为了国家的富强,成为每个年轻人心底的愿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曾经成为激励很多青年的座右铭。

  同期:

女排夺冠

  解说:而在这样的精神大潮中,经历了百年贫弱的中国体育健儿开始显露实力,1981年,

中国女排取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又连续取得了三连冠,青年学生喊出了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而最令国人兴奋的,还有1984年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的那枚金牌。

  许海峰:你看黄中当时那个激动啊,到后来他也说,他说我干体育工作一辈子,今天终于真正看到了中国的第一块奥运金牌。因为他是站在那儿看到我的比赛,看见这块金牌打下来,所以他非常激动。

  记者:您现在还能记得起当时您站在领奖台上的感受吗?

  许海峰:你看那整个电视上报道,我在整个领奖台上好像面无表情,实际上在领奖台的那个瞬间,也想了很多,第一个就是想到还是国家的培养,因为射击它是个贵族项目,如果要是像西方,那自己拿钱去训练,我是肯定出不来的,第二个,作为一个运动员来说,因为我是时间很短,所以在整个训练的回忆上比较少,但是我也想,至少说在我获得冠军的背后,有许许多多人的帮助。

  记者:在奏响国歌的时候,你想了这么多吗?

  许海峰:非常快地都在闪,至少说我也感觉,哎呀,作为一个运动员,我终于尽自己的努力,能够在国际大赛当中,取得一个好的名次,为国家争得荣誉。

  解说:当时身在美国的许海峰根本没有料到的是国内民众对这个冠军的反应。

  许海峰:比赛结束以后,第二天 ,我去靶场看那个比赛去,当时我一下了车以后,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记者,去了以后马上就说,哎呀你终于来了,就搂着我,我说怎么了,他说我告诉你一个消息,昨天的北京各大报纸被抢购一空,我当时一听到以后,我头发有点发麻,我说没那么厉害吧。

  记者:你没有想到?

  许海峰:没有想到,他说真是的,真是的。

  解说:当时这个从大洋彼岸传来的喜讯,已经让人们开始节日般的狂欢。

  记者:您觉得为什么整个国家的人会焕发出这么大的热情?

  许海峰:对于当时奥运会成绩的取得,因为中国过去体育,在整个国际上的地位,和它的影响不够,中国人也非常需要一些行业,能在国际上为中国人扬眉吐气,也只有体育是最直接的,能够看得见的。

  解说:在23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共取得了15枚金牌,极大地点燃了国人的热情,而为国家取得“零的突破”的许海峰从此成为被国人永远铭记的名字。

  许海峰:拿了金牌回来以后,各种荣誉都有了,我就感觉有点受不了了,作为运动员来说,你去比赛,打出水平,打出自己的水平,去获得的冠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但是当你获得冠军以后,给你的很多回报,实际上这个是一种意外,意外的收获。

  记者:您觉得这种认可它代表了什么呢?

  许海峰:我认为从国家来说,只要你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国家会给你很高的荣誉,但是我认为 ,我有时候是受之有愧,因为毕竟作为运动员,这是你的本职工作,所以我回来以后我就很快的就把金牌捐到博物馆去了,这块金牌不是我的,实际上不是我的,是国家的。没有国家培养,没有国家投入,这个金牌我根本不可能拿到,所以我应该还是给国家。

  解说:在体育健儿拼搏精神的鼓舞下,“拼搏进取”成为80年代最受青年人推崇的名词。在那个年代,还有这样的一些青年被时代铭记。

  字幕: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华山抢险的第四军医大群体、勇于攻占科研难关的杨乐……及所有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的青年。

  隔断:

  解说: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小平南巡成为了中国腾飞的契机,

中国经济开始行进到发展的快车道。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中,青年人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92年,一个在北京蔬菜公司打工的年轻人开始注意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

  刘保平:像作为北京那个地方,传统的农贸市场已经起来了,它的农副产品也多了,这些市民也不需要,再去菜站排队去买那个东西。

  记者:这意味着什么?

  刘保平:这意味着就是机会更多了。

  解说:刘保平,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农民,这个来自江苏农村的小伙子,经过十几年的打拚,今天已经是集良种培育、蔬菜种植、批发销售为一体的京城“蔬菜大王”。当初,他是放弃了大学的文凭来北京打工的。

  记者:那时候你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

  刘保平:上学。

  记者:跟你选择的道路不一样?

  刘保平:应该农村的孩子,就是早成熟嘛,我在13岁的时候就去过广州,看到外面,就觉得现在说就是世界还是还精彩的,那时候也想我们家什么时候能发展到这样啊。

  解说:一心来北京求发展的刘保平,安身立命之初面临的却是最底层的现实生活。

  刘保平:当时就在蔬菜公司做一般的闲杂,你像过个秤,去跟个车,可以说是装卸工。

  记者:那你面对这样的一个工作,不觉得辛苦吗?

  刘保平:没有,当时兴趣点很高,因为我想去看好这个行业。

  解说:看好农产品市场的刘保平终于等来了机会,放开的市场让他的经营头脑有了用武之地。

  刘保平:现在说叫物流,当时是不懂,觉得很多外面的东西,也需要调过来,拉来一个车皮的这些,不管是蒜头也好蒜苔也好,大家都来去抢,把这个东西一算,最后卖完的一车皮的产品,一算算账,效益很好。

  解说:1994年,从开放中尝到甜头的刘保平,创立了自己的蔬菜公司,他从心底里感谢这个时代所给与的机遇。

  刘保平:那个时候我们应该也老在一起,也是闲下来就说,像我们这些人,当时有内蒙的、有东北的、有云南的、有北京的,我是江苏的,聚在一起就说很感谢我们原先的,就是邓小平主席吧,他是把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了。

  记者:这是什么意思?

  刘保平: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坐火车需要三级介绍信,坐飞机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改革开放了,我们已经坐了火车、坐了飞机了,我们在做这些,原先所谓说的投机倒把 ,倒买倒卖,已经被社会认可了。

  记者:你的感触是什么?

  刘保平:作为一个青年,也觉得自己的国家要好一点,自身的生活要求改变,也要好一点,也想去努力地想去做一点事情。

  解说:想做事情的刘保平赶上了国家开放的政策,他开始走出国门,把自己培育的蔬菜出口到其他国家去,他的市场越做越大。在不断被社会认可的过程中,刘保平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慢慢她也开始意识到,他所从事的这个行业还关联的广大农民群体的利益。

  记者:当初的时候你可能还是想着,我把我自己的生活弄得要好一些,什么时候这个愿望变得不是那么单纯了?

  刘保平:1996年的时候都已经改变了,我去过很多的市里,很多的县,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比较苦,确确实实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们,给他们也创造效益。

  解说:如今,在全国的许多地方,刘保平都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数以万计的农民成为他的员工,很多偏远地方的农民也成为他的订单农户。在为自己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很多农民发家致富。

  刘保平:就我们现在安排的那些产品,就是一个农民一口人,一年应该是能提高四五千块钱的收入。

  记者:现在个人的成就感,更多的来自于哪个方面?

  刘保平:到哪里一看到很大一片蔬菜,是我们安排去种的,我们在一方,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觉得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这。

  解说:如今,刘保平的最大愿望是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同时,在国际上壮大中国农产品的实力。

  解说:开放的中国,带给了青年人创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尤其是近年来,掌握着市场前沿和科技力量的年轻人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而即使在普通的岗位上,专于钻研,勇于创新的年轻人也在创造着不俗的业绩。在沈阳鼓风机厂的齿轮车间,一个年轻的工人这样向我们介绍他的产品。

  徐强:对我的感觉就你在去摸的时候,其实感觉它就像艺术品,我们只是能看到它的光亮度,它这种手感非常柔和,但实际上它在运转的时候会更好。

  记者:你指什么?

  徐强:非常平稳。

  记者:装在这个整机里面?

  徐强:对。

  解说:徐强所在的沈阳鼓风机厂是一家生产大型风机、泵类产品的企业。而在鼓风机的生产中,齿轮是核心部件之一。齿轮以精度来标示质量的高低。精度等级共分12级,其中1级最高,但实际上,1级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在实际生产中,三级已经是相当高的等级。工人刚刚对徐强的这个齿轮的质量做了检测,8项监测指标中,一项指标为三级,其余7项已经达到了2级标准,

  记者:这个精度是处于一个什么水平?

  徐强:最高水平了吧。

  记者:最高是指的在哪儿比最高?

  徐强:就是现在我们国家,基本能加工到的,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解说:而徐强生产出这样的齿轮并非个别。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齿轮精度已经是远近闻名。

  记者:说到徐强精度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徐强:我觉得还是对我的厚爱吧,是我加工的齿轮精度非常高,大伙把这种精度质量非常高,用我的名字来说这件事。

  记者:徐强精度到底是怎么来的?

  徐强:知耻才能后勇,我在学徒的时候,曾经干过一个歪斜的齿轮。

  记者:那这次失败是你唯一的一次吗?

  徐强:唯一的一次干出废品,它对我就是让我勉励自己,必须确认,干过去的东西没有问题。

  解说:许强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工作十几年来,他一直走在企业工人的前列,因为他的突出技术,改变了原本高精度齿轮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每年为企业创造价值4000多万。

  记者:有没有想过你走到今天,你跟其他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徐强:我还是说我喜欢这个行业,你只要喜欢它,肯定会非常快地进入角色,有很多人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低,差不太多就可以了,不行,就不能差那一点,这一块这么干也行,那么干也行,但是哪一个更好,我就会选择更好的。

  解说:许强永远在寻找最好的工作方式,而且敢于怀疑,勇于挑战既定的工作流程。过去,齿轮在磨齿环节,分度磨齿时间一直是9秒,而许强经过试验认为可以完全可以将这一时间大大缩短。

  徐强:当时我自己看说明书的时候,我就发现,现在为什么我们的分度,全用9秒钟分度,9秒钟分度就是从一个齿在换到另一个齿的时候,这一个时间,是无效劳动,它浪费了时间。

  记者:你需要做什么才能改变呢?

  徐强:我换一个档。

  记者:会不会出问题呢?

  徐强:没有。

  解说:磨齿分度时间从9秒加快到3秒,许强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改变,却提高了磨齿环节三分之二的效率。

  记者:9秒钟在工厂里延用了很久吗?

  徐强:很久。

  记者:有多久?

  徐强:一直在用9秒钟。

  记者:那为什么仅仅是扳动了一个按纽,可能它就提高了一个时间的效率,但是他延用了很多年?

  徐强:他们只是不想改变。

  记者:那为什么你愿意呢?

  徐强:我喜欢在工作中有点变化,给自己也是一种暗示,心理的暗示,告诉自己这个工作还是有未知的东西,你应该去把它干得更好。

  解说:许强永远在向工作挑战。这是一台代表世界最尖端技术的数控立式成型磨齿机,当初去德国买回这台设备时,只有一本厚厚的英文说明书,这曾经让许强第一次感到为难。

  徐强:那阵真是有点那种你没法去求人。那翻译资料是需要花钱的是吧,而且我们那种操作培训资料,是没人给你去翻的。

  记者:那时候你的英文是个什么水平?

  徐强:只能是你给我扔到国外去,饿不死,走不丢,但是要想达到科技英语,挺难的。

  解说:为了让价值1280万的设备能正常投产,许强用了4个月时间,硬是自己把机器的说明书 翻译了出来。而如今,他已经可以用专业的英文与国外专家交流。

  徐强:人越学会觉得自己的这种知识越来越不足,而且越来越有一种幸福感我觉得。

  记者:幸福感来自于什么呢?

  徐强:我觉得就是证明我有能力。

  记者:你会很看中这种幸福感的激励吗?

  徐强:是。证明我有能力肩负起这个岗位的责任。我觉得无愧于心。

  解说:从建国初期就奔赴垦荒的杨华到勇于创新的徐强,这些在不同历时期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在共和国发展的岁月里留下了耀眼的光辉,他们火红的青春将被时代铭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