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论文答辩与素质教育 new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5:57 长江商报

  新闻回放

  小学毕业无需考试,如何检验孩子六年来的学习成果呢?华南师大附属南国实验小学提出大胆设想:对今年毕业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内容包括“感恩”论文答辩、流利的普通话、漂亮的汉字、掌握一门乐器等8个项目。并将邀请华南师大专家和学校教师做评委。

  (5月8日《信息时报》)

  甲方

  “小学生论文答辩”值得一试

  在有专家呼吁取消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小学生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无疑是一则让人有点“意外”的新闻。对于这则新闻,网上负面评价居多,主要认为这样做有“拔苗助长”之嫌,有可能增加小学生的负担,可能是“面子工程,华而不实”等等。但笔者认为,有争议的,不一定都是错误的,“小学生论文答辩”其实值得一试。

  从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我们应该对教育实验持宽容的态度。一定程度上,教育实验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有人担心孩子成为实验的牺牲品,这可以理解。但每一次教育改革,实际上都是一次实验,我们无意识地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实验麻木,却也没必要对一些局域性的试探太过警惕。陶行之、晏阳初等,因实验成为了一代教育名家。至于“小学生论文答辩”,它不是哪一个人的奇思妙想,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正在进行着相同的实践。所以,这样有着现实经验的方案,我们应该给它试验的机会。

  从具体内容来看,“答辩感恩论文”、“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等,实际上也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为此,不少家长还花钱在外面给孩子上辅导班。现在,学校明确提出了这些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实际上不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只需要在学校好好学习就行了,不需要再上这个班、那个班。

  在这里,有必要再说一下素质教育。解读不少持反对意见的人的说法,不难发现,他们眼中的素质教育,似乎就是没有要求、没有考试的教育。有人说,小学生应该在“玩”中学,没错,但我们必须告诉孩子跑的方向,一阵乱跑,是可能把自己跑丢的。上述的要求,如“感恩论文”等,其实是以答辩的形式,对孩子进行的一项强化教育,动手中不但培养了他们搜集、收罗材料的能力,也可以在阅读材料时让孩子深刻理解感恩。而一个庄重的答辩,虽然于幼小的心灵不免有点“厚重”,但其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对孩子今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有人认为,这样的答辩对孩子太苛刻,可能是很多大人都未必能完成得了的,这言论本身就是以大人的评价标准去看孩子。对孩子自有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这些人无须多虑。

  教育的历史就是实验的历史,教育实验本身,是用不着进行“好”与“坏”的价值判断的。这些年来,我国教育实验不是多了,而是太欠缺了。否定“小学生论文答辩”实验的言论,其实正反映着我们中不少人因对实验“陌生”而欠缺宽容。

  叶雷(武汉市 高校辅导员)

  乙方

  小学毕业论文答辩,饶了孩子吧

  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大背景下,小学不用考试了,如何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相信,南国实验小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的初衷是好的。但看了该校毕业班学生积极“备战”的火热场面,笔者不禁替这些孩子担忧。

  林林总总,八项考核内容,包罗论文答辩、语言、听说读写、吹拉弹唱,还有体育、鉴赏、设计等。应该承认,这些项目的确是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要求是否太苛刻?别说孩子达到其中一两项条件不容易,就是孩子家长,孩子的老师,又有多少能够符合如此苛刻的全能素质考核要求?学校把孩子几乎想象成综合素质天才有点匪夷所思。

  曾有报道说,某市一重点初中,前来报名的学生或家长都会带着一本厚厚的简历与获奖证书。有的小学毕业生的各种获奖证书达23项,简历达28页之多,比大学生的求职简历还厚。 笔者不禁想问,这些综合素质考核项目是小学课堂传授给学生,还是家长另外花钱送孩子上特长班、兴趣班学来的呢?

  为了确保孩子顺利升入名牌初中,为了让孩子给新学校留下好印象,望子成龙的家长不会把学校的话当耳旁风,他们肯定会送孩子参加多种特长班,争取毕业答辩取得好成绩。可怜的孩子才脱离毕业考试的虎口,又落入素质考核的狼窝。为了完成八项答辩,孩子该参加多少特长培训班、牺牲多少休息时间啊。

  笔者以为,学校如此重视综合素质考核,甚至把这素质考核拔高到了“论文答辩”的层面,表面上看是为了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其实是在给孩子增加另一种形式的课业负担,这实际是另一种更残酷的考试。这种苛刻的综合素质考核与毕业论文答辩,除了成为少数特长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与学校教育“政绩”的口红外,能对孩子有多大的帮助?

  素质教育要不要?肯定要。但这是由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志向决定的,决不意味着由学校给孩子硬性规定项目与标准,而且是全能项目。或许该实验小学的管理者会不服气地说“我们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但这素质又有几分不是建立在加重孩子学习负担,剥夺孩子美好的童年基础上的呢?

  笔者担忧的是,如果从童年起,孩子就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与素质考核的“奴隶”,他们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这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无疑是相左的。而且如果这种全能素质考核风气蔓延开来,又将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不仅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果被破坏,而且孩子会陷入另一种考试的泥沼。

  叶祝颐(武汉市 中学教师)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