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战略定位放大农业优势 鄂米俏走珠三角(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7:11 荆楚网-湖北日报

  

找准战略定位放大农业优势鄂米俏走珠三角(图)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雷刚、吴志远)清晨,15台东风大卡载着300多吨“福娃”大米,从“全国水稻第一县”监利县新沟镇起程,搭长江白螺汽渡直奔岳阳,再转火车南下广州三眼桥粮食货场。

  同样的情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条活跃的粮食干线,日益承载起我省900万稻农增收的希望。

  在与赣、湘等省争夺广东市场的竞争中,湖北大米起步不利:缺乏政府间强有力的产销合作,路途远成本高。近年来,通过稳步提升品质,走品牌路线,湖北大米开始占了上风。

  如何立足中部崛起战略定位,做大做强湖北稻米产业?4月中下旬,记者随省农业厅调研组南下作了一番考察。

  走进广州最大的大米批零市场海珠粮油城,发现这里像在举行湖北大米博览会:监利福娃、仙桃香米、京山桥米王、洪湖浪……近百个品牌琳琅满目。

  类似“博览会”,也出现在东莞、佛山、中山、珠海、深圳。整个珠三角米市,处处可闻浓浓荆楚乡音。多个米市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说,湖北大米已成为销售主体。

  面对大好局面,福娃集团广州办事处经理邓生龙却难忘12年前的一幕。

  那时,湖北大米多为高产低质品种,脱粒靠公路车碾。湖北米一度在广东受到轻视。一次,邓前往珠海推销大米,看到有人竟打出牌子:“好消息,今天不卖湖北米。”

  近年,我省大力调整种植结构,把发展优质高产品种作为水稻生产的主旋律,在25个优质稻产业开发重点县市建立起1500万亩优质稻大板块。

  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以国宝桥米、福娃集团等为首的大米加工企业群迅速形成。诸多企业共同深耕珠三角市场,湖北大米口碑在沿海日渐深入人心。全省每年富余250万吨以上的大米,大部分被广东等沿海省份抢购。

  海珠市场资深经营户黄育智对湖北米赞不绝口:“湖北人会做生意,舍得投入,包装靓,技术强,米质一年比一年好。”

  尽管湖北米在广东走俏,但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总经理陈少伟仍善意提醒:“湖北米以中档大路货居多,高档米开发不够。交易主要靠传统手段,对电子竞价等节约成本、规避风险的现代方式还不熟悉甚至排斥,制约了今后的发展。”

  从广东米市看湖北稻米产业

  十年间,在广东米市,湖北大米实现了从“好消息,今日无湖北米”到“要低档货,别找湖北米”的巨大飞跃。在与赣、湘等省争夺广东大米市场的竞争中,处境不利的湖北大米是怎样逐渐占据上风的?

  4月中下旬,湖北日报记者随同省农业厅、有关县市组成调研组奔赴珠三角,试图透过广东米市审视湖北稻米产业发展。

  “给农民工吃的大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东经济腾飞,吸引全国各地农民工前来淘金。人口剧增,粮田锐减,广东很快就成了粮食主销区,年缺口大米700万吨以上。

  为粮多发愁的农业大省,都将目光盯住了广东。湖北大米的竞争对手,除了赣、湘、苏等省,还有泰国、越南等水稻主产国。

  湖北大米起跑并不顺利。在海珠粮油城恒新批发部女老板漆萍印象中,“最初来的湖北大米既不好吃,还不容易煮熟。”

  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总经理陈少伟曾从事过跨省粮食调运,他说:“那时,碰到湖北米就头疼,里面甚至夹有砖头。”

  中山市鹏发粮油贸易公司老板吴修国分析:“湖北过来的杂优米渣子多,主要是农民公路打场造成的。”

  吴修国是湖北房县人,常年在两地贩运粮食。他说,当年湖北水稻品种以高产低质为主。

  很长一段时间,广东人认为“湖北大米主要是给农民工吃的”。

  那时,在广东米市,江西米、湖南米、江苏米的口碑,都要好过湖北米。

  洗心革面卷土重来

  那时,泰国、越南大米也大量涌入广东,好看好吃,价格适中。竞争不过人家,一些湖北米商开始打起歪主意。华田米业销售经理熊和平说,为了有价格优势,一些人短斤少两。标称50公斤的米袋实际只装49公斤,25公斤的米袋少装2.5公斤。

  广东消费者不干了,纷纷向政府投诉。当地专门针对湖北米,开展了打击短斤少两行为的专项整治,湖北大米处境更加不妙。

  邓生龙说,有段时间,湖北大米运到广东后,卖一个车皮都很难。

  心灰意冷的邓生龙请示总部撤掉广州办事处,转往贵州等地开拓市场。

  1997年之后,国家控制大米进口,湖北大米在广东的销售才缓慢恢复。这时,湖北米商开始反省。福娃公司率先推出袋装“精制大米”,受到广东消费者的关注。

  一同考察的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张德才认为:真正出现突破是2001年前后,仙桃市大规模种植优质品种“两优培九”,米质得到改善,仙桃米商打出了“仙桃香米”品牌。

  与此同时,黄梅县引进广东人喜爱的“番青粘”、“马坝粘”等品种,返销广东,供人贴牌。

  湖北米崛起珠三角

  品种转变、米质提升,湖北米商有了底气。在广东打拼多年之后,他们逐步接受了当地人重质量、重品牌的观念,不再满足于只提供优质原粮,让广东人贴牌大把挣钱。

  湖北稻米产业步入全面改造提升阶段:在加工上,加大设备更新力度,添置大米抛光、色选、低温碾米等先进设备。

  在包装上,淘汰麻袋改用编织袋,再引入塑料真空袋;型号也由原来一律每包50公斤,发展到25公斤、10公斤、5公斤、2.5公斤多种包装;包装设计不再敷衍了事,力求精美。

  在销售上,开始实行产品分级,既有每公斤5元以上的高档米,也有3元以上的中档米和2.4元左右的低档米。

  在品种上,高产低质品种逐步被“两优287”、“丰两优1号”、“金优928”等优质品种取代。

  另一个重大突破是,形成了国宝桥米、福娃集团、禾丰米业、梅园米业、奎舟粮油、洪森实业等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成为湖北大米走向广东及全国市场的主力军。

  在与赣、湘两省竞争中,天平开始向湖北倾斜。珠海市最大米商之一、斗门区振兴粮油购销部老板吴连根说,目前全市最大的20个大米老板,个个都经营湖北米,湖北大米销售已经超过江西米、湖南米。

  福娃集团介绍,其在广东市场的销售量逐年扩大,2004年10万吨,2006年激增到29.4万吨,今年一季度达到8万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湖北大米崛起之后,业间又流传着新的故事。年初,中山市有个大型合资工厂的采购员,来到湖北人吴修国开的米店,为农民工采购大米。

  吴修国给他看了最便宜的湖北米,他仍不满意,问:“还有没有档次更低一点的?”

  吴告诉他:“要找最差的米,别找湖北米。”湖北大米的品牌,就这样一步步在广东市场上树立起来;一批湖北米商,成了珠三角大米市场的风云人物。

  邓生龙说:“在广州,排名前十的米商中,湖北人占了近半。”其中,洪湖人赵启鹤兄弟创办的广铁三眼桥粮食货场有限公司,是华南最大的粮食中转枢纽。

  在中山市,吴修国为有30多万人口的坦洲镇供应大米。当地人戏称:“吴老板病不得,否则坦洲要闹米荒。”

  然而,对湖北米商而言,没有时间去炫耀,市场又在变化。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开始向长三角及中西部转移。有关人士预测,广东大米消费量将减少,同时对大米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目前珠三角的大型超市,仍然是泰国米、东北大米以及本地配制米的天下。

  这意味着,湖北大米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竞争。(记者雷刚吴志远)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