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邻里情重回独门独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这个黄金周,愚园路上的杨、叶、高三家居民联手承担了一项接待任务:为十几名参加街道“弄堂游”的日本游客准备一顿海派家宴。从头天一起拟定菜谱,到当天分工买、汏、烧,三户人家虽然放弃了难得的假日,却是不亦乐乎。借着接待游客,在忙碌中感受浓浓的邻里情,在他们看来,比休息更开心。

  当“串百家门”越来越少的时候,本市不少街道开始探索以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搭桥,建立新型的社区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邻居节”增添邻里情

  “大门有保安盘问,二门有密码把关,好不容易进到三门,不是没人应,就是不欢迎”——一位社区工作者这样形容新住宅小区。然而在石门二路街道,向传统回归的邻里关系却让人羡慕:谁要是回家发现没带钥匙,没关系,先去邻居家坐一会儿。虽然搬进了独门独户的新房子,邻里之间却仍然保持着老房子里的温馨亲情,而这都要归功于街道举办的“邻居节”。

  新住宅小区邻里间关系冷漠,关键就是少了一个“情”字。因此,石门二路街道的“邻居节”重在“情”上做文章:“邻里情大家谈”为居民开辟了谈心沟通的渠道;家庭美德、邻里亲情的漫画展和“家庭献技、献艺”交流活动为居民搭建了展示才艺的舞台;爱心拍卖、帮困结对,更是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曹家渡街道的“读书节”、南京西路街道的“金钥匙文化节”、静安寺街道的“旅游文化节”……许多街道结合自己特点举办的活动,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静安寺街道内拥有众多具有海派味道的上海弄堂,常常有中外游客来上海时,指名要游览这些弄堂。街道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举办了旅游文化节,不仅让游客尽兴而归,还让平日里不相往来的邻居有了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为了让游客对弄堂生活有更多的体验和了解,居民们常常聚在一起研究策划,推出了“弄堂集体舞”这样既简便又便于调节气氛的活动。如今在静安寺街道,无论是创建文明路段、宣传交通安全,还是为特奥服务,只要需要志愿者,居民们都一呼百应,从不计较报酬。

  贴近需求常变常新

  不少街道在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对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让活动始终贴近居民的需求。

  这个月,江宁路街道的又一届社区节要开幕了。这几天,忙着打听活动内容的居民欣喜地发现,本届社区节上,街道将摆设20余个摊位,开展咨询与服务,包括数码科技、金融理财、就业、心理等咨询;小家电维修、日用品修缮、美发化妆、艺术摄影等服务。社区节的时间也从过去的一天延长到了两天。而这正是街道干部在听取居民意见后做出的改变。到目前为止,江宁路街道的社区节参与人次已经达到5万。

  本报记者邵岭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