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引擎”升级拉动内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述评(记者陈惟通讯员陈宇先实习生王雯)今年一季度上海消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力度继续增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2%,高于全市GDP和第三产业总值的增速,在全国中心城市零售规模中名列榜首。今年“五一”黄金周,上海349家大中型商业企业3000多家营业网点零售额达到41.82亿元,这比刚开始实行“黄金周”的2000年“五一”销售规模增长了3.3倍,因此,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看,上海消费步入“牛市”的特征显露无遗。

  虽然上海的消费已经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但从拉动经济,扩大消费的角度看潜力还是巨大的,未来的突破口在于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质量。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质量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去年以来,各级政府都着力改革分配制度,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保障困难群体的生活,这是打开消费“闸门”的“开源之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长效机制与减少不合理支出是相辅相成的。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已经明显制约了老百姓的有效需求,上海市正在加大这些领域的调整力度,逐步化解不利因素对有效需求的挤压,让老百姓的钱更“经用”,这是消费质量提升的基本目标。

  从战略的眼光关注消费质量,才能奠定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石。近年来,上海的私家车比例每年以近10万辆的数目在增长,今年一季度,上海汽车销售增长3.8%。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适量发展家庭轿车是可以理解的,但提高消费质量显然还要顾及环境保护和公共交通的便利,因此,在促进汽车消费时,更要强调节能减排,更有效地利用汽车这一交通资源。同样,在家电、建筑装饰等市场消费环节,节能降耗和环保都必须牢牢把关。

  提高消费质量不仅仅是扩大物质消费的有效需求,服务消费也是重要内涵。上海服务消费的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今年一季度,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3.2%,其中服务业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9.1%,交通和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分别同比增长60.4%和7.6%;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30.4%,服务消费增速高于商品消费增速5.9个百分点。服务消费向两翼展开:一方面向生产领域延伸,大力发展租赁、服务外包、信贷、保险、物流、设计、采购、会展、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另一方面也推动生活服务业发展,提高都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的生活、休闲服务业经营比重,推动传统服务业的改造转型,增加现代服务业的“含金量”。

  上海消费环境的改善要突破三大“瓶颈”:体制的、机制的和市场的人为障碍。从体制上看,上海正在由过去的生产制造为主的城市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并重的格局演绎,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已连续9年保持占全市GDP50%以上,增长速度从2004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既然扩大消费也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今后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坐标中,就必须确立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在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中明确制造、服务和消费“三足鼎立”的特征;从机制看,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降低他们不必要的开支,这是健全上海城市消费机制的根本之策;从市场看,上海要形成“大消费”的格局,消费,不应再简单地看作为商业服务、批发零售、餐饮旅游,而是城市功能的重要一环,所有涉及消费的领域都要深入开掘。

  优化消费结构也会增加老百姓的消费欲望。优化消费结构要解决市内与国内、境外消费关系,上海不仅有超过2000万人的常态消费需求,还有外地、外国游客的即时消费需求。今年一季度,上海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已超过15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2%。据分析,其中70%是商务客人。国内游客单“五一”黄金周期间就超过480万人次,这些人群的需求是一块巨大的增量。为此专家建议,调整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的税种、税率,实现国外旅游者消费退税,扩大个人小额外汇兑换点试点范围等;优化消费结构同样要明晰城市消费和郊县消费的“级差”,特别要加快构筑新城、新市镇商业网络体系,满足郊县农民新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优化消费结构,更需要有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战略考量,既要关注促进住房、汽车、家电等民生消费的热点,也要重视节能、环保、精神享受等更高层面消费理念的深入引导。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