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升华带来增长方式转变 刚性监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常熟科学破解发展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9:20 中国环境报

  ◆金伟忻 邵生余 高杰

  据权威部门近日提供的数字显示,2006年江苏省常熟市又出现了与前4年同样比例的“一升一降”现象。GDP每年以20%左右速度增长,而主要污染物却以超过5%的幅度在下降,这种情况已连续出现了5年。是什么催生了常熟市出现“一升一降”的发展轨迹呢?

  耐人寻味的两个80亿元

  近日,在国家首批生态市常熟采访过程中,有两个数字令记者难忘:一个是近5年来全市生态建设,已累计投入80亿元,另一个是2006年到常熟旅游的人数,已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首次超过了80亿元。

  在这两个80亿的背后,不仅仅显现出常熟市决策者对科学发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近年来,随着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步步深入,常熟市招商引资的“磁力”增强。目前,该市已吸引外资250多亿美元,累计注册、到账外资分别超过105亿美元和65亿美元,成为常熟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常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环保优先理念,面对地区间的竞争压力和政绩型的发展冲动,市委书记杨升华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

  在常熟市,只要涉及环境、生态等关乎百姓利益的问题,决策者都会毫不犹豫动真格。

  被称为全国最大氟化工基地的海虞镇,眼下满眼葱郁。10年前,因服装、印染企业的工业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河里的水发黑、发红、发绿,沿河居民常年不敢开窗。为改善环境状况,从2001年3月起,海虞镇投资修建了7家污水处理厂,对工业企业实施严格监管,实现了污水处理全覆盖。经历了环境变迁的海虞人感慨,只有善待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优美的双赢目标。

  为生态建设投入,常熟市从不吝惜。近几年来,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了2.5%。为处理生活污水,市区投资6亿元兴建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能力达到18万吨;农村也做到了镇镇都有一个污水处理厂。为处理垃圾,建起了全省各县(市)的第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吞生活垃圾600多吨。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修复,常熟市进行了22年的“显山”、“净水”工程。目前,常熟市10个镇都已成为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和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占95%以上。生态环境的美化,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2006年全市接待游客首破1000万人次大关。

  一退一进,缓解发展与环境矛盾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如何求解这道选择题,考量一个地方决策者的眼光和智慧。常熟市委、市政府直面矛盾,在一进一退中寻求空间,科学求解一道道发展难题。

  让工厂退出城区。常熟人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前些年开发区大迁徙的情景。为改善市区环境质量,5年中常熟市果断投入23亿元,将市区86家工厂整体搬出城外。

  一棋走动,全盘皆活。工厂搬迁后,既解决了噪声、粉尘、污水等扰民问题,还腾出2700多亩黄金用地。市里拿出1000多亩地搞绿化、建广场,人居环境大大改善。而新的开发区内则同时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许多大项目快速落户集聚,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常熟发展新的增长极。

  让围网和企业退出湖区。被称为“常熟之肾”的尚湖,曾经是半湖围网。还有不少企业围湖而居,湖水遭到污染。常熟市果断决策,拆除所有围网,搬迁湖区的所有企业。如今,尚湖生态又在升级,通过“先绿后美”,将湖面扩容至两万亩。同时,昆承湖、琴湖的治理修复也已启动。单是治理昆承湖,常熟市就投资10亿元,力争用10年时间使湖水达到地表Ⅱ类水质。

  让虞山“走进”城市。“亮山”工程无疑是常熟生态优先理念的最生动演绎。为还山于民,2003年,市里投资2.9亿元,将破旧的虞山新村、杂乱的商业店面等一拆到底,增绿19万平方米。

  一进一退,让常熟人一次次收获惊喜。尚湖过去一年租赁收入只有200多万元,现在光湖区的门票等营业收入就达1600万元,还带动周边相关产业收益5000多万元。

  刚性监管促进产业升级

  发展的诱惑无时不在。当一个个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大项目摆在面前时,又有谁能毫不动心?然而,对于常熟市的决策者来说,最终的砝码常常加在了环境一端,制定了一系列科学严格的刚性监管体系和制度保障。

  为强化执法,常熟市环保局投入1800万元,装置了一套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将全市60多家企业纳入监控视野。其监控领域包括饮用水源地水质、空气质量、二氧化硫排放、污水处理等,用现代科技手段堵死了可能出现的排污漏洞。

  与此同时,常熟市还出台了总量平衡的项目审批原则,切实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只减不增。就因为有了这个环保“高压线”,全市舍弃了220个有污染的工业项目,投资额达30亿元。

  刚性监管,加快了常熟产业结构的升级。服装,是常熟的传统支柱产业。尽管作为中间产品,服装生产增值率高、污染少,但常熟市还是通过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将过去焚烧的棉布和丙纶丝边角料,制成汽车内饰件,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服装产业的经济贡献率。

  同时,一批占用资源少、产出多、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外资研发机构、跨国公司总部纷纷看好常熟。去年一年,就有诺华、夏普、芬欧汇川3家外资研发机构落户,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超过了170亿元。

  常熟市执政者环保至上的理念,得到全市人民的大力拥护,如今无论在哪个角落,只要发生影响生态环境的行为,老百姓就会主动干预、举报,而市环保部门的社会地位也显得异乎寻常。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