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男子一年制造300余起交通事故 利用理赔漏洞诈财30万元 上海最大“碰瓷”案曝车险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9:25 上海青年报

  近日,虹口警方成功抓获了2名以“碰瓷”手法频频制造交通事故骗取保费的犯罪嫌疑人。目前,两人已交代一年内作案300多起,涉案金额高达30万元。据悉,这是本市警方侦破的汽车保险诈骗案中骗保频率最高、金额最大的一起。

  记者采访中获悉,“碰瓷”作为一种新型的侵财犯罪手段日益多发,已经成为都市驾车人的心腹大患。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记者 顾金华

  出事故受害者又是老面孔

  4月19日,虹口交警支队事故审理科民警杨奇源接到报警,在周家嘴路靠近高杨路附近,两车发生轻微追尾事故。杨奇源迅速赶到现场,原来是一辆车牌为苏DJK387的黑色桑车被另一辆轿车追尾,对方负主要责任。

  杨奇源快速处理了事故,随后准备给桑车司机开出事故责任书。就在司机拿出驾照的时候,“袁鸣晓”这个名字引起了杨奇源的警觉,名字很熟,脸也是张老面孔。再仔细一回忆,原来就在半个月前,同一辆车、同一名司机在附近也曾发生过追尾事故,同样是对方负主要责任。究竟是巧合?是技术不过关?还是另有玄机?

  一搜索一年被“撞”300次

  回到虹口交警支队后,杨奇源立即把有关情况向分局领导进行了汇报,随后调取了这辆桑车的所有交通事故记录。一搜索不要紧,搜索出来的结果让民警吃了一惊。自去年2月份至今,该车共发生事故170多起,驾驶该车的司机除了袁鸣晓之外,还有一名叫吴苛青的男子。接着杨奇源又调出了吴苛青的事故记录,这时另一辆车牌为苏DJK820的桑车跟着也浮出了水面,这辆车一年内居然也有170多起交通事故的记录。

  从2006年1月至今,两名男子驾驶着两辆桑车频频在全市各区发生交通事故,一年内共发生300多起交通事故,一月少则五六次,多则一天两次,且95%以上都是对方负主要责任。警方据此判断,这很可能是一起专门利用机动车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进行保险诈骗的犯罪案件。

  赚差价自备七八个大光灯

  虹口警方随即依法传唤袁鸣晓和吴苛青进行调查。在证据面前,吴苛青交代了制造交通事故进行诈骗的犯罪事实。2006年1月,他和袁鸣晓以每辆2万多元的价格购买了两辆二手桑车。从去年开始,两人几乎每天制造一起车祸。有时候赔个几千元,少的时候几百元。而这300多起交通事故中还不包括“私了”的,吴苛青承认,有时候对方怕麻烦,偶尔给几百块钱,私下了结。

  通过故意制造交通事故骗赔者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可毕竟每次车都是真的撞了,出去维修的话,零件费和修理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他们又怎么能从中赚到钱呢?吴苛青告诉记者,通常制造事故后,他们会到相应的保险公司要求索赔,获取高额的保险金。事实上,他们只是把车送到路边一些三无汽修厂,花点小钱进行修理,剩下的保险理赔费就都装进了自己的钱包,从中赚取差价。在吴苛青的车子后备箱内,备着七八个大光灯,如果撞得不严重,两人索性就自己换个灯泡,接着寻找“猎物”。

  但按照有关规定,事故车必须在二级以上资质的修理厂维修,也只有这样的修理厂开出的修车费发票,保险公司才给报销。吴苛青交代,他以8%的税金到一些正规的汽修厂,购买了大量加盖了正规汽修厂的发票,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虹口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尚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犯罪嫌疑人:利用对方交通违规行为屡骗屡中

  昨天下午,记者在虹口区看守所见到了两名犯罪嫌疑人。面对记者,犯罪嫌疑人吴苛青称:“当初只当是赚钱的手段,从没想过是诈骗。”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不要让女儿知道,不想影响到即将结婚的女儿。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手段来骗钱?

  吴苛青: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说了“碰瓷”这种骗钱的手段。我本来是出租车司机,他(袁鸣晓)是汽车维修工。以前车子坏了,也经常会去路边一些无证修车摊,觉得这里面有差价可赚。

  记者:你是怎么制造交通事故的?

  吴苛青:比方说看到前方车子变道了,我就想办法去制造碰擦。我只想赚个差价,赚个几百元就可以,不希望把对方的车撞坏或者伤人。

  记者:这样骗钱成功率多少?

  吴苛青:几乎是百发百中,我们一般都是挑别人的茬,比方说利用随便变道、闯红灯之类的交通违规行为,来制造交通事故,所以95%以上都是对方负全责,交警或者保险公司的人来现场查看,都看不出我们有什么问题,赔偿金也很快就批下来了。

  ●业内人士分析

  某保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惊曝内贼难防:

  “明知骗保,很多时候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本报讯 记者 陈敏华某保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保险公司资深的查案专员来讲,有些骗保一眼能被识破,但有些联合了修理公司、理赔人员等在内,情况就比较复杂。

  最简单的车险骗保方式,就是依靠在保险公司或修理点有关系,利用一次小事故大规模更换一些老旧的零件,“这样的情况我们很难彻底杜绝。”另外一种情况也屡次发生,比如两车对撞某驾驶员负全责,私了情况下该驾驶员为能在保险公司获得更高比例的赔偿,往往会开着车故意去撞桥墩,然后报案理赔。

  让保险公司更为头痛的是修理点或4S店的故意行为。一般来讲,保险公司为节省人力成本,会指定一些修理厂或4S店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定损,但一些修理点或4S店会在车主要求下故意换掉一些根本没有损坏的零件,以增加自己的生意机会。更有甚者,还会故意弄坏一些零件强制修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多时候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由于保险公司的一部分车险保单要依靠4S店销售出去,即使发现一些“猫腻”,有时也不敢直接制止。

  专业的骗保人员则更为猖狂,他们的一般做法是,购买一辆旧车,然后同时向几个公司购买车险,再毫不心疼地到处撞,由修理点虚报一个修理费用给保险公司。有时甚至出现修理点伪造撞车场面“贼喊捉贼”的情况,通过虚拟销售大量的汽配零件非法牟利。

  【对策·困局】

  当“黑名单”联网制遭遇公司业务保密

  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保险行业专家,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社会上的骗保案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取证越来越困难的趋势。据太平洋保险公司一名负责人解释,每次出险的时候,保险公司的人并不在现场,很难判断人家是不是在骗保,所以给社会上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创造了可乘之机。

  据了解,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推行联网的“黑名单”制度,全力预防骗保现象。据一家保险公司的理赔客户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现在部分保险公司都实行联网,一些骗保的客户已经被报到了保监会,列入了黑名单。而列入黑名单的人,即使投保,也会被纳入监控重点。

  而专家认为,从各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上看,基于种种考虑,部分公司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车险数据库这个信息平台。这主要涉及客户资料的保密、个别条款的细节等等问题,被发布在信息平台上为其他各家保险公司所知,这是部分保险公司不愿见到的。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给某些骗保者“今年骗这家,明年换一家”留下了机会。因此专家建议提升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利用好车险数据库这个信息平台,给骗保人有力回击。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