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中国“北粮南运”变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0:24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湖广熟,天下足”,曾记录中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调”的历史。伴随着南方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出现了“北粮南运”的大逆转。如今,伴随着北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北粮南运”的流通格局又在发生什么变化?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在大连北良港,码头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吨玉米装船,沿渤海、东海一路南下。这个东北粮食物流“龙头”,如今与200个港口库、中转库、收纳库连接,成为“北粮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浙江舟山老塘山深水港,从北方过来的运粮船不绝于途。浙江省粮食局有关人士说,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省份,约有一半的粮食依靠省外调入。

  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据记载,明朝京航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说,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逐步转移。目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东北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

  谈及“北粮南运”的成因,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有五大因素。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宝瑞评价说,目前我国出现“北粮南运”是地区资源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结果。

  粮食物流滞后制约“北粮南运”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说,目前全国粮食每年总流量高达1.7亿吨,其中以“北粮南运”为代表的粮食跨省调运数量日趋庞大,粮食流量约为7000万吨。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矛盾是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大连保税区宏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说,“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他通常在内蒙古通辽当地收购玉米,走东北铁路,经过大连口岸运至福建。综合各环节费用下来,流通费用占最终销售总成本的30%。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至少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主产区粮库的建设水平普遍滞后,许多粮食存储简易露天粮囤里。二是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被闲置。三是铁路运力紧张,水路潜力开发不足。

  吉林省粮食研究所副所长刘笑然等专家表示,产销分割、各自为政,不仅效率低下,还会危及粮食安全。“北粮南运”把粮食供应压力从南方甩到北方,这需要一系列平衡的区域制度安排,如加大对北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同时提高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水平。不过,当务之急还应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打通东北地区——辽宁港口——东南沿海省市的快速通道。

  防止粮食“能源化”一哄而起影响“北粮南运”

  目前,我国玉米找到了能源化出路——加工成燃料乙醇“养车”。近两年来,以投资燃料乙醇项目为主,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津近期在一次东北粮食物流会上说,作为玉米大省的吉林,近来新建扩建加工厂10多个,而吉林全省的玉米总产约1800万吨,过两三年将无玉米可调出。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从2007开始的两个年度内,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实际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动,2006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

  为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2006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

  发展改革委工业司有关人士强调指出,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对调动东北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一哄而起、盲目建设,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必须加以调控。

  “北粮南运”何去何从?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粮食产业逐渐融入全球化经济。一些专家提出,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北粮南运”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粮食流通可考虑“北出(口)南进(口)”的策略,即北方玉米就近出口,南方适当进口廉价玉米。

  万宝瑞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目前国际市场大米的贸易量每年在275亿公斤左右,其中粳稻所占比例不到10%,而这几年东北每年调出的水稻在150亿公斤以上。南方要通过国际市场替代东北稻米,不仅总量难以满足,品种结构也难以保障。

  万宝瑞说,目前国际生物质能源迅速发展,美国用玉米转化燃料乙醇已超过出口量,导致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而美国玉米出口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50%,国际粮源减少,使我国依靠进口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风险增加,“南进”策略将会落空。

  基于此,万宝瑞认为,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食贸易的调剂。

  有关专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将出现一些新变化,但总体上“北粮南运”格局将会延续。不过,北方粮食主产区流出的原粮将有所减少,取而代之是成品粮和粮食深加工产品的增加。适度支持这一变化趋势,将有利于调动北方种粮农民积极性。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李晓花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