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数控机床:打造中国一流研发制造基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0:50 常州龙网

  装备制造,乃国之重器;数控机床,更是装备制造业的“母机”。在迈向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征程中,常州如何磨砺壮大数控机床产业,从而助推“常州制造”的跨越升级?

  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是一条捷径。日前,我市重点民企江苏新瑞机械有限公司正式“牵手”老牌国企江苏多棱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双方重组工作已顺利告一段落。

  重组只是迈出关键性一步,真正的较量还在市场。怀着支持、提升常州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迫切愿望,5月7日,市领导范燕青、戴源、王正平一行率市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市工行、建行、农行等负责人,放弃节日休息,赴江苏多棱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调研。

  在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大会上,范燕青深情感谢大家长期以来为常州建设制造加工业基地所作的贡献,希望企业继续扩大市场和品牌度,全力发动、开足马力、加快生产、满足订单,同时鼓励企业登高望远,建设一流企业、争创一流品牌,共同把常州数控机床产业做大做强。

  【共怀做大梦想,前辈与新生代携手出击】

  一方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家机床重点骨干企业,一方是近年来快速扩张发展的民企新锐,“多棱”和“新瑞”的合作注定不同寻常。

  何以走到一起?除了必要的政府推手外,市场经济规律起到了决定因素。当前的数控机床领域,国内外都是烽火四燃,竞争早已升级为全方位,单个企业面临的压力骤增,逼迫着走联合的路子。

  就“多棱”而言,尽管集多年之功,技术和市场在国内仍占一席之地,但受体制和机制上的制约,难以大施拳脚,资金运作等环节不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急需引进新的机制、资金和管理等;就“新瑞”而言,近年来数控机床项目发展迅猛,成为集团公司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宁夏投资建设的生产基地即将全面投产,如何迅速扩大产能,完善技术、人才、渠道等也迫在眉睫。

  对方所长正是己方所短,家门口的两家数控机床制造“大户”,联姻也就顺理成章。记者了解到,双方重组后将进行集中生产,3年内达到200台龙门加工中心,1500台立、卧加工中心和3000台数控车床的能力。这是之前两家企业总量的数倍,规模在全国也不多见。 

  【1+1>2,常州向中国一流数控机床基地进军】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常州数控机床“中高档产品乏力”,这也是国内的普遍尴尬。作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数控机床产业既面临着国内技术从初级向中高级爬坡的艰难,又面临着国外技术封锁的严峻现实。

  对以制造业立命安身的常州,这种压力尤甚。缺乏强有力的数控机床产业支持,许多“常州制造”将长期徘徊在较低竞争层面,难以切入利润率较高的环节。而重组“新瑞”和“多棱”,相当程度上就是出于发展的战略考虑——抓住国内数控设备行业的机遇,综合二者的特点和优势,在国内外中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立足,进而放大地区装备制造优势。

  加大有效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重组公司将在5年内投入10亿元,其中第一年投资额不低于2.3亿元,绝大多数用于生产和工艺改造,力争在3-5年内建设成为国内数控设备领域数一数二的核心品牌,并把研发、营销、总部均建成世界一流水平,中高档数控机床总体年销售达到25亿元,从而形成常州的产业支柱。

  科学整合资源,完全能达到“1+1>2”的效果。公司负责人周立成透露,未来3年内将数控机床业务上市,届时常州可基本形成中国一流的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

  【市委书记强调:挺起“常州制造”的脊梁】

  对于我市数控机床的做大目标,市委书记范燕青给予了充分肯定,热情鼓励企业实现“资本+技术”的强强联合,共同应对市场竞争。

  范燕青指出,常州加快发展数控机床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目前国家和省市均大力扶持产业创新,尤其是数控机床此类核心产业,预计今后5年间,国内数控机床产业的增幅保持在35%左右;“多棱”是国家重点企业,科研基础扎实,多次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拥有较强的产品开发实力,与“新瑞”的联合,能优势互补;重组过程中,“多棱”的干部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双方合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都是常州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利好”。

  范燕青寄语企业,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两个不同的机制,要进行积极的磨合和探索,要实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开阔视野、研发新品、凝聚人心,真正使常州的装备制造业迈入全国一流。

  范燕青强调,常州要建设数控机床的一流研发制造基地,必须奋力拼搏、争创一流。要抓住资源集聚整合和市场发展的机遇,加大有效投入、自主创新、资本运作的力度,建设一流企业、争创一流品牌,市委、市政府将全力支持,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工基地做强做大,提升“常州制造”的

竞争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