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数据哪里出了毛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4:21 新民晚报

  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月下旬举行的第一次“年度经济形势发布会”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一面是官方发布的“涨幅回落”的数据,而另一边,是居住在这70个大中城市的市民仍然感觉到房价在“上蹿”。为什么官方的房价统计数据,会和绝大多数公众(包括官员自己)的“切身感受”相差得如此之大呢?

  据了解,在国家统计局的“房屋”概念中,不仅有居民住房,还有大量的“非住房”。这其中,既有办公用房,也有商业和营业用房,更有工业厂房用房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非住房”占到每年“房屋销售”的30%左右。除了这些“统计口径”差别外,在统计房价时“加权扩大化”也使得房价涨幅的真实水平被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据介绍,其他一些国家在统计一个城市或地方的房价时,很多都是用市中心的半径地段或传统城市区域来做统计比较的。而在中国,在公布房价的时候,从来都是以一个城市为单位进行统计。在大中城市中,随着市区(主城区)可供开发住房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部分新建的商品住房都是建在新城区(也就是过去的郊区县)。由于主城区内新建的商品住房呈现年年递减之势,所以不仅一个城市的房价越来越像该市的“新城区”房价,而且“全市的房价涨幅”也因为是“加权在一起”,自然也就被“拉下”了许多。

  当然,除了在统计方法造成相当多地方的房价数据失真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们所不知的因素,也可能是拉低房价涨幅的原因之一。

  有房地产方面的研究人员就提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之所以低到5.5%,除了上述的原因以外,还有可能把不在房地产市场交易的、定向为领导干部所盖的超低价“疑似福利房”也“加权”了进去。人们注意到,在国家统计局前几年的统计年鉴中,专门有一项“城镇和工矿区个人建房”。这里所谓的“个人建房”,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多数就是领导干部的和其他特权人士的“疑似福利房”。仅在2004年,在此名下住宅的竣工面积,就高达2.1248亿平方米,而同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商品住房的销售面积,也只有3.3819亿平方米。

  分析人士认为,房价每年5.5%的涨幅,在全球范围内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数据,至少不是一个“病态的市场”。但如果中国的城市居民住房的房价真的如此“健康”,那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无需再“调控”,房价也不会再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为此,人们就不得不对统计部门提供的“健康的房价数据”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些统计数据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真实一面?

  中国经济周刊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