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引貅”互救两项民间绝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6: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横沥镇水边村的创新使这种传统艺术增添了趣味性和新鲜感

  文/图 记者 李碧波 通讯员 张兰凤

  横沥镇水边村貔貅舞被列入东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过去不同的是,麒麟舞加入了传统貔貅舞,使得表演别具一格。

  麒麟队加舞貔貅走红

  目睹麒麟队日渐式微,重新开馆四年的水边麒麟馆的负责人吴伟英和老师傅们,开始思寻传统艺术生存的突破口。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借鉴“麒麟引凤”的艺术形式,将该村的麒麟舞和貔貅舞两项传统艺术结合起来表演,并取名为“麒麟引貅”,由宝陂村组的在麒麟队增授舞貔貅的内容。

  今年春节,吴子成和吴满水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带着“麒麟引貅”在水边、隔坑、田坑等村委会演出,没想到一炮而红,所到之处,赢得群众的赞赏。“传统的麒麟舞其实都差不多。这次我们加入了貔貅舞的元素,增添了趣味性、故事性和新鲜感,群众的反响很好。”吴伟英说。

  有两大绝活最难表演

  水边貔貅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据介绍,貔貅舞包括舞貔貅、打拳、耍刀耙棍等内容,表演至少需10个人,表演时间为一至两小时。过去宝陂村的貔貅舞有两项绝活,分别是上竹架和打棍仔。上竹架是由四个人把两根竹竿搭成十字架,两人扮猴上下腾越。上架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在十字架中间加一根竹子,竹子上顶着一个人的肚子,由两人转动竹子,上面的人伸开四肢跟着旋转,就像是转风车。吴满水说,能表演这一角色的人很难找,既要腰力好,又要耐转不怕晕,当年貔貅队里20人仅有一人能担此任。

  而另一绝活则是打棍仔,由八人手执长棍站成圆形,先是两人对打,接着四人、六人、八人轮流对打,看得观众眼花缭乱。最后还有师傅出来打“长龙”,寓意封台,结束表演。

  吴满水说,打棍仔看起来很乱,其实每个动作都是有章法的,对表演者要求比较高,又要快又要齐。

  父子传艺激活貔貅舞

  吴子成父子是村中少数几个会这两个绝活的人。吴子成老人今年79岁,从1949年开始练习貔貅舞,儿子吴满水年过半百,也是貔貅舞的高手。都说上阵不离父子兵,无论是当年的同台演出,还是如今在麒麟馆里当师傅,吴子成和吴满水的表演都是一绝。

  改革开放后,兴盛了几年的舞貔貅慢慢沉寂。看着村里懂得舞貔貅的老人一个个去世,吴子成和吴满水父子俩担忧这一民间艺术会失传。去年11月,水边麒麟馆提议创新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将麒麟舞和貔貅舞结合起来为“麒麟引貅”,吴子成父子双双出任麒麟馆的师傅,教授年轻人舞貔貅,欲使这项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如今,吴子成是貔貅队里的头号主角,负责舞大貔貅头;而吴满水则像个百事通,担任过舞貔貅头、扮大头佛、耍黄猴青猴等角色。每当队里缺了什么角,他总能挺身而出顶上。

  

“麒麟引貅”互救两项民间绝活

  上图:横沥“麒麟引貅”一炮走红

  ■相关链接:貔貅的来历

  相传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而这种猛兽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在古时这种瑞兽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身有长鬃卷起,有双角的,有独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一般从事正业或偏行的人,都会在公司或营业的地方摆放一只貔貅,如赌博、股票、期货、金融、赛马、娱乐业、房地产等行业。中国传统有“舞貔貅”的习俗,和龙狮一样,有将这地方的邪气赶走、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

  (蔓霞/编制)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