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6:41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记者李仁主)2006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颁奖仪式今天(9号)下午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万钢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向荣获此项殊荣的英国化学工程学家马丁·阿特肯斯博士、瑞典生物医学家英格玛·恩博瑞博士颁发了奖章和获奖证书。颁奖仪式前,科技部万钢部长、程津培副部长会同教育部、科学院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获奖人。颁奖仪式由程津培副部长主持,万钢部长发表重要讲话。

  万钢部长指出,科学精神的融合、科技成果的交流、科学智慧的凝聚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而肩负着这一责任的是来自不同国家、属于不同民族的科学家们。正如中国人民的朋友阿特肯斯博士和恩博瑞博士,他们将能源应用、肿瘤治疗研究领域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中国,十几年如一日,对开拓科技交流渠道、推动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致力于世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获得中国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当之无愧。

  万钢部长还指出,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国际间的科学技术交流,注重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汲取各国技术创新的精髓。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使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和增强。当前,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和《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中国正在全面实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战略。“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大了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保障食品安全、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实施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我们将继续推进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要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在重点领域,尤其是在能源利用、生命与健康、气候与环境这些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开展合作,力争尽快、尽早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万钢部长最后指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更加依赖于学术的相互交流与技术的密切合作。中国将不断地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与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支持开展多元化合作研究,积极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国际科技资源,努力开创一个高水平、重实效的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局面。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David Concar先生,瑞典驻华大使馆公使 Per-Arne Hjelmborn先生、科技参赞Magnus Breidne先生, 瑞典亚洲问题研究中心主席Tommy Svensson先生以及获2006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外国专家出席了颁奖仪式。

  在颁奖仪式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邀请获奖人马丁·阿特肯斯和英格玛·恩博瑞分别作了“全球可持续能源发展趋势”、“癌症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的专题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设立于1994年,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级科技奖励,1995年正式授奖。1999年5月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奖励在双边或者多边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专家或组织。截至2006年,47名外籍专家获此殊荣。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