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外交人系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16:49 世界知识杂志

  王正廷:曲折多奇的外交人生

  石源华

  渡洋求学寻救国之道

  王正廷(1882年~1961年),字儒堂,浙江奉化人。出生在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家庭,在同龄学子中较早 接受西式教育。10岁即入上海中英中学就学。1896年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其时,中国处于甲午战败之后,“割地丧权,日蹙百里,几于无时不在压迫之中”。《辛丑条约》的签署更是强烈刺 激了年轻的王正廷。他决意从原来攻读的铁路专业转向“研习外事”。

  1907年秋,王正廷踏上北美大陆,先入密歇根大学攻读法律,后入著名的耶鲁大学学习国际法,与后来供职于民 国外交界的名人王宠惠、王景春合称“耶鲁三王”。其间,王正廷是非常活跃的学生领袖。1910年夏,正在硕士研究生班 攻读国际法的王正廷,因健康原因被迫休学,旋即归国。

  “一生中的一桩得意事”

  王正廷归国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他立刻投身其间,担任要职。北京政府(北洋军阀把持)期间又受孙中山委托赴美 活动,争取华盛顿对广州军政府的支持。

  王正廷在中国外交舞台上的崛起始于巴黎和会。他和顾维钧应该并称“双雄”。1919年1月,王正廷作为南方军 政府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排名在外交总长、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之后。他与顾维钧一起出席了中日大 辩论会议,主辩者是顾氏,但王正廷“不断向顾维钧提供意见”。在以往有关巴黎和会的论述中,常有“褒顾贬王”的倾向, 认为王正廷遇事退缩,作用远不及顾维钧,但事实上,王作为南方军政府代表,在北洋政府委派的代表团中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他为祖国争取权益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他不仅赞同顾维钧向世界公布中日密约的主张,而且 利用他南方政府代表的特殊身份,比顾氏更为强硬地拒绝北京外交部“勿再与日本代表意见相左”的训令,坚持公布战时中日 密约,使日本妄图独霸中国的野心大白于天下。

  在拒签和约问题上,他首先表态指出:“中国从前外交皆主逊让,遂损失种种权利。今则让无可让,不得不改变方针 !各国屡欺中国,不可再受其欺!”在北京政府下令签约的紧要关头,他甚至违背禁令,通电国内揭露北京政府的训令内容, 表示“誓必死争”,痛陈一旦签字,则中国“气馁势孤,永劫不复”,激起国内舆论激烈反响,最终实现中国拒签和约。后来 王氏回忆称:“我一生有一桩得意事,就是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9月10日,王正廷和陆征祥一起代表中国签署《协约 及参战各国对奥地利和约》,开辟了中国加入国联的途径。

  督办接收山东权益

  1920年9月,王正廷出任北京外交部和约研究会会长。次年5月成为中国出任海牙常设公断法院第一位公断员。 同时,担任中国大学校长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第一任华人总干事,还在暗中担任中国国民党驻京代表。

  1922年3月,时势再次将王正廷推向外交斗争的风尖浪口,他被北京政府任命鲁案善后督办,主持接收山东权益 。由于日方在谈判中蓄意曲解条文,企图攫取更多的权益,致使谈判波折横生。双方唇枪舌战,开会71次,历时五个月之久 ,终于达成协议。12月10日,王正廷代表中国政府接收胶州租借地行政权。

  山东权益虽由中国收回,但日本在山东继续享有种种特权,这使王正廷的山东外交遭到国人许多尖锐批评,而他的对 手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也同样在日本国内被指控为“屈辱外交”,这说明中日间的这场较量应该是互有胜负。当时的总统黎 元洪为表彰王正廷交涉收回山东权益的贡献,曾颁令授予其一级大绶宝功勋章一枚。

  草签中俄协定

  1922年12月6日,王正廷被任命为北京政府外交总长(1月又6天),11日又被任命为兼代国务总理(仅25 天)。是年3月26日,黎元洪派王正廷筹办中俄交涉事宜。其时,苏俄政府在发表两次对华宣言的基础上,特派代理外交人 民委员加拉罕使华,谈判中苏建交。

  但双方在先承认还是先谈判的顺序问题上,长期不能统一。北京政府主张先谈判解决中苏间悬案,然后承认苏俄政府 。但这并不妨碍加拉罕与王正廷间非正式的接触与谈判。王正廷针对苏方的要求,提出参照中日交涉山东问题的前例,先拟定 一个解决中俄悬案大纲协定,然后互相承认,再举行双边会议解决具体问题,取得苏方同意,从而扫除了中苏谈判的障碍。争 执的主要问题是外蒙古问题、中东铁路问题以及松花江黑龙江航行问题、赔偿十月革命和俄国内战中华侨蒙受损失问题等,双 方互提方案,交涉折冲。3月14日,双方在《解决中俄悬案大纲协定草案》、《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草案》以及附件上非 正式签字,为中俄建交谈判奠定了基础。

  然而,王正廷与时任外交总长的顾维钧长期不睦,加上该草案未曾事先提交内阁会议讨论,因此遭到整个内阁的反对 ,认为王正廷签署该草案越权,王正廷为此退出中苏谈判,转由外交部直接与加拉罕谈判,中俄争执再起。由于此时孙中山领 导的广州军政府已确立“联俄”方针,这给北京政府以很大压力,谈判速度加快。5月31日,顾维钧与加拉罕正式签约,这 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大国签署的又一平等条约,中苏两国由此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始了新的一页。

  主持“改订新约”运动

  王正廷在中国外交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主持了南京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由于王正廷与蒋介石的同乡关系,备受南 京政府重用,出任外交部长达三年四月之久,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这在民国外交部长任职史上 前所未有。

  1928年6月,王正廷发表修改不平等条约宣言,宣告将要求与各国按照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重订新约,“ 改订新约”运动由此展开。

  王正廷首先主持了关税自主交涉。1928年7月,王正廷与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签署《中美关税条约》,取得了突 破性的进展。至12月,王以外长身份又与订有关税条约的主要列强挪威、荷兰、瑞典、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 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签署了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1930年5月,中日也签署了类似条约。中国关税自主基本实现, 这不仅使南京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而且对于保护、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1930年起,王正廷还主持了与各国交涉撤废领事裁判权的谈判。由于各国提出种种阻挠意见,使谈判陷入僵局。 1931年5月4日,南京政府颁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规定自1932年1月1日起,所有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外 国人均应接受中国法院管辖,但仍给外国人以一定的照顾。但该条例颁布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南京政府又宣布该条例暂缓 执行,交涉以失败告终。

  在“改订新约”运动中,王正廷还主持了改组上海两租界法院的谈判,收回了上海两租界的司法管辖权,建立了租界 内的中国法院体制。对于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王正廷没有提出全面的交涉和实施计划,但通过努力,收回了天津比(利时)租 界、镇江、厦门英租界、威海卫英租地等。

  “不抵抗政策”的替罪羊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所推行“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大好河山尽落日人之手,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反日浪潮, 作为外交部长的王正廷首当其冲。

  1931年9月28日,冒雨赴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的千余名中央大学学生,因不获蒋介石接见,转而冲进外交部。 一边高喊“打倒卖国贼!”一边痛殴王正廷,王氏成为“不抵抗政策”的替罪羊。10月3日,国民政府明令宣布:外交部长 王正廷呈请辞职,准免本职。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外交舞台上奋斗了二十年最后竟会以如此方式下台!

  此后王正廷虽然出任过一些外交方面的重要职务,但已不再在国民政府的外交事务中起核心作用了。淡出外交界的王 正廷主要从事各项社会活动、公益事业以及金融和保险事业。1961年5月21日因病在香港逝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