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中国段完整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02:26 海峡都市报

  N海南日报

  本报记者 李熙慧

  本报讯 历时55天的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5月8日结束,共采集水下文物近万件,并新发掘玉琢礁等沉船遗址10处。这是对我国首次在远海发现的海南华光礁1号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据悉,该沉船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

  据介绍,本次发掘,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出水文物中,陶、瓷器占绝大部分,产地主要是福建和江西景德镇。从船体建造看,沉船建造于南宋福建地区,排水量大于60吨。

  “华光礁1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珍珠’,有了它,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才算完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分析,此船可能是从福建地区出发,在前往东南亚的去程中沉没的,据此推断该船是一艘古代贸易商船,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前往东南亚进行交易,沉没于南宋中期。

  从闽北到闽南

  各地瓷器都有

  参加此次考古的队员共有31人,我省占6席:福建博物院的楼建龙、羊泽林、王芳,福州市考古队的张勇、朱滨,泉州市博物馆的张红星。

  “一出水,我们就发现四分之三的器物都是福建生产的,窑口几乎囊括了我省从南到北的所有产地。”昨日,福建博物院副研究员楼建龙介绍说,这艘沉船肯定是在福建沿海的港口停靠并装货上船,估计船上发现的江西、浙江瓷器,极有可能是通过发达的闽江、乌龙江、晋江水系或古驿道运输到港口,一起装船。该船在福建出海后,也不排除在其他港口停靠过。

  本次出水的陶瓷产品,按釉色分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楼建龙介绍说,黑釉的产地,估计是闽北建窑系,位于武夷山的遇林亭窑址烧出来的,一部分是闽北的青瓷,窑址位于浙江与福建交界处,有一种直径达20厘米的盘,很有“土龙泉”特点。泉州的磁灶窑、德化窑也都有大量瓷器出水。

  大量福建器物出水

  补充“海丝”实物

  记载虽表明,福建在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所占比例很大,但掌握实物并不是很完善。楼建龙告诉记者,华光礁1号沉船中大量福建生产的器物出水,补充了“海丝”在这方面的实物资料。从全国水下考古来看,南宋时期的古沉船数量上占优势,而船内瓷器大都以福建生产的为主,可证明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没有发现这艘船前,福建博物院不少瓷器专家在研究本地窑口瓷器时,都会在结尾写上“与某地瓷器有相似之处”,也就是从东南亚考古杂志、日本等地博物馆看到过类似器物,但不能肯定本地窑口一定是外销的。经过华光礁1号沉船发掘,是有确凿证据证明南宋时期福建本地瓷器是外销的,今后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直接对比。

  今后,我省专家在对瓷器生产地研究本身进行扩展之外,还将对生产之外的运输、当时行政机构等进行扩展性研究,弄清从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今秋将对

  船体整体打捞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60吨以上的木制帆船,在狂风与巨浪的驱使下,漂至华光礁北边。这里水浅礁多,船搁浅,慢慢沉入海底。”这是考古队员以现在掌握的情况,向记者描述华光礁1号沉船时的情景。

  张威介绍说,沉船上面覆盖着许多的珊瑚,船体已被破坏了一部分,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该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由于船体构件已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考古队员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待时机成熟,最快今年秋天将对船体进行整体打捞。

  □名词点击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