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沉船自泉州出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02:32 海峡都市报

  N本报记者 李熙慧

  关注理由

  从3月15日到5月8日,经过50多天的水下考古,我国西沙考古工作队对西沙群岛华光礁水下1号沉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近万件宋代文物出水,其中3/4是产自福建的陶瓷器。

  考古工作人员水下勘察得知,华光礁1号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它从哪里出发,要去哪里?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福建和海南两省的考古专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南宋时期的某一天,它从福建出海,沿丝绸之路航行时,在西沙遇到大风后触礁搁浅,随后沉没。

  而在南宋时期,泉州港是福建最大的贸易港口,专家们由此推断,它很有可能是从泉州出海,这也将再次证明,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据悉,目前,由于微生物入侵,船木比较松软,考古队将首先对船体进行加固,待时机成熟后将联合有关部门进行船体整体打捞。

  

南宋古沉船自泉州出海?

  出水的万件文物,3/4产自我省(CFP供图)

  

南宋古沉船自泉州出海?

  ▲考古队员水下发掘文物(CFP供图)

  【文物发掘】

  出水万件文物

  3/4来自福建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礁盘内的东西边沿。遗址表面低潮时距水面约0.5米,高潮时水深1.4米,遗址表面散落遗物的分布呈东南、西北走向,范围约38米。

  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云集了全国各地31名水下考古队员,其中福建籍的有福建博物院的楼建龙、羊泽林、王芳(女),以及福州市考古队的张勇、朱滨,泉州市博物馆张红兴等6人,占全体队员的1/5。

  记者电话联系上楼建龙时,他已回到海口。

  “一出水,我们就发现3/4的器物都是福建生产的。”楼建龙说。

  据他介绍,本次出水文物近万件,主要产地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釉色分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这些器形并没有特别不同,都属于生活用具,比如装水的壶、喝茶的碗等,大多是民窑生产,质量不高。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规模最大的一次远海沉船全方位发掘。

  沉船保存较好

  极具研究价值

  据考古队员介绍,在华光礁礁盘东西边沿水深3米处,沉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覆盖着许多珊瑚。

  船体已经被破坏了一部分,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排水量大于60吨。

  该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但是,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考古队员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我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悬疑分析】

  它从泉州出海?

  “南宋中期的某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木制帆船,在狂风与巨浪的驱使下,漂至华光礁北边。这里水浅礁多,船搁浅并慢慢沉入海底。”这是考古队员根据掌握的情况,模拟出当时发生的一幕。

  “这条船肯定在福建沿海的港口停靠并装货上船。”楼建龙说,估计船上发现的江西、浙江瓷器,极有可能是通过发达的闽江、乌龙江、晋江水系或古驿道运输到港口,一起装船。在福建出海后,也不排除在其他港口停靠过。

  他推测,这艘船有可能就是福建造的。

  楼建龙介绍,出水的器形3/4产自福建是最好的佐证。他说,黑釉的产地估计是闽北建窑系,位于武夷山的遇林亭窑址;一部分是闽北的青瓷,窑址位于浙江与福建交界处,有一种直径达20厘米的盘,很有“土龙泉”特点;此外,大量瓷器则是泉州的磁灶窑、德化窑烧制的。

  据悉,华光礁1号已被专家确认为南宋时期的古船,而在南宋时期,福建最大的贸易港口就是刺桐港。专家认为,这也就是说,这艘船很有可能是自泉州港出海的。

  海南省文管办副主任王亦平分析,从船体建造看,此船建造于南宋福建地区,从船载文物看,多为福建出产的陶瓷,此船可能是从福建地区出发,驶往海外的出海船。

  证实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虽然历史记载表明,泉州在整个丝绸之路占的比重很大,但掌握实物并不是很完善。楼建龙介绍,华光礁1号中大量福建生产的器物出水,补充了“海丝”在这方面的实物资料。从全国水下考古来看,南宋时期的古沉在船数量上占优势,而船内瓷器大多以福建生产的为主,可以证明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楼建龙说,南宋时期,已经在泉州设置“市舶司”专门机构,负责内外贸易。当时,只要是中国瓷器,运到国外都会销售一空,有强大的生产业,对应也有强大的运输业,以港口为界,分为陆地运输和海上运输。

  □相关新闻

  N本报记者 俞志村 谢明飞 文/图

  “南海一号”是泉州制造?

  泉州专家认为它和34年前在泉州湾后渚发现的宋代古船很相似

  

南宋古沉船自泉州出海?

  陈列在开元寺的泉州古船

  本报讯 广东阳江海域“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牵动了泉州考古界的神经。昨日,记者走访了泉州市海交馆、泉州博物馆的有关专家。他们提出,34年前,泉州湾后渚发现一艘宋代古船,而根据媒体报道,“南海一号”和它很相似。

  两船多处相似

  泉州市海交馆工作人员刘志成告诉记者,从媒体报道上显示,“南海一号”船长30米、宽9米。而34年前,在泉州湾后渚发现的宋代古船,其出水线以上部分已遭到破坏,长24米,宽9米。经专家研究,其原来的长度是31米、宽为9米。这两艘船的大小是差不多的。

  刘志成说,“泉州古船”是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诸国参与贸易返航时沉没的,这两艘船的瓷器都是宋朝德化、晋江、安溪、永春和同安生产的。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海交馆名誉馆长王连茂也认同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南海一号”和“泉州古船”的载重量都是在250吨上下,都是宋朝时中型的远洋货船。

  “‘南海一号’从泉州出海的可能性最大。”王连茂说。

  八成陶瓷产自泉州

  泉州博物馆副馆长陈建中介绍,“南海一号”沉船上,有80%的青白瓷来自德化和晋江,可以推定它是从泉州港出发的。

  陈建中认为,有三方面证据:一是沉船所在位置位于泉州到东南亚贸易传统航线的必经之路,估计是从泉州出发到广东靠岸补给时沉没的;二是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为东方第一大港;三是从“南海一号”上发现的福建古瓷的胎和釉的成分来看,大部分为德化窑和晋江磁灶所产。

  □相关链接

  泉州湾发现的

  宋代古船

  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1973年发现,次年出水)目前陈列在开元寺“泉州市古船陈列馆”里,学术界称其为泉州湾宋代古船,简称“泉州古船”。

  它是13世纪福建所造的桅船。出水时船体上部有缺损,但船身大部分仍完好,船体残长24.2米、残宽9.15米。复原后长30多米、宽10多米。

  泉州古船船身扁阔,船底尖削,是一艘多桅帆船,船上有13个隔舱,载重200多吨。

  古船底部的主龙骨两端接合处有一个大圆孔,俗称“保寿孔”,孔内放置铜镜和宋代铜铁钱,排列成七星伴月状。这是泉州一带的造船传统习惯。“七星”代表危礁密布的“七洲洋”(西沙群岛等),铜镜象征光明吉祥,企求平安出海。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