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太原小伙儿娶了个摩尔多瓦姑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05:04 山西新闻网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五一”假期的一个饭局上,记者偶然认识了一对年轻的跨国夫妻:

  李静,男,山西太原人,28岁。依丽娜,女,摩尔多瓦人,23岁。李静在俄罗斯求学经商数年,依丽娜一直生活在摩尔多瓦。两人相识于莫斯科,于去年结婚,目前生活在省城太原。依丽娜的汉语还不是很好,偏最是认真,蔚蓝色的大眼睛直望着你,眼里全是问号。李静忙着一句句翻译。当问到当年是谁先追求谁时,李静说:当然是她!这回依丽娜听懂了,她用外国腔一板一眼地说:“是他!他忘了!”笑声四起……

  相识相恋――

  一句玩笑引出一段情缘,两年间每天一个跨国长途。

  2004年夏天的那个周末,一定是爱神最开心最仁慈的日子。

  忙了一整天,刚在自己店里坐下来歇会儿的李静,突然看到玻璃门外一对倩影缓缓经过。那是一对漂亮的俄罗斯姑娘,看上去是姐妹俩。她们欣赏着店里的装饰,李静欣赏着她们。姐姐手里抱着一只天竺鼠,那小巧的鼠肥而可爱,毛色油光可鉴。李静一句玩笑不由地脱口而出:“刚好吃,又肥又嫩!”姐妹俩听了也不由得笑了。

  几个年轻人就这样相识了。姐儿俩是摩尔多瓦人,姐姐在莫斯科工作,妹妹在摩尔多瓦上大学,这次是来莫斯科过暑假并看望姐姐的。

  攀谈之中发现,姐姐有个同事正是李静的朋友。以后的几天里,大家便经常一起出去玩,野游啊,到俱乐部跳舞啊,越来越熟悉。李静虽然年纪不大,经历却算得上丰富。他当过兵,又独自到莫斯科求学,大一便开始经商。他能力很强,交际也广,虽然身在异国,却朋友无数。加上性格爽朗言语幽默,很容易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而妹妹依丽娜,年轻漂亮,活泼聪明,也是小伙子们目光追随的对象。在KTV里,两人常常是伴唱配合最默契的一对,很合得来。一个月很快过去了,9月份大学开学,依丽娜要回摩尔多瓦了,朋友们一起到车站送她。一个朋友开玩笑地对李静说:“她不想走了,她喜欢你。”

  李静说,当时不觉得怎样,但别离后才感觉到,对方的身影已经装入彼此心中无法抹去了。“有感觉了。”从那以后,两人间的电话联系多了起来。

  因为生意需要打理,加之手续繁复,李静无法前往摩尔多瓦,但依丽娜来莫斯科则不需签证,很方便。整整两年里,每个月依丽娜都要抽一个周末来莫斯科看李静,呆三天再回去,单程要坐26个小时的火车。而整整两年里的每一天,李静都会给依丽娜打一个跨国长途电话,每次讲完一张电话卡。一张卡10美金,可以讲15分钟。

  通电话成了他们每天最大的安慰,相聚成了每月最大的快乐。即便两人如此深情,亲朋好友们仍对他们的前景表示疑虑。年轻人,去国离乡,因为寂寞,处处朋友无可厚非,真要结合,可是鸿沟万里哪。

  一年很快过去了。已经是2005年的夏天。8月20日是依丽娜的生日。李静早就说过要送依丽娜一件特别的礼物,但直到这一天过完也没见他有什么壮举。第二天,李静突然告诉依丽娜:拿护照,办签证。我要带你去中国,回我家!

  依丽娜惊喜交加。自己家里除了姐姐之外,还没有人见过李静,以前亲戚们就劝过她:“陌生的中国,陌生的中国小伙儿,他不会骗你吧?”这一次真的要跟他去万里之外古老神秘的中国?为了不增加阻力,依丽娜是直到上飞机的前一天才告诉妈妈自己要去中国的。妈妈哭了:“没想到你真的要找一个中国丈夫啊!他骗了你怎么办?”依丽娜安慰妈妈:“放心吧。大不了就当我到中国学中文去了!”

  为了中国之行,依丽娜还向学校特别申请了提前考试,理由很简单:随男朋友去中国。而摩尔多瓦的大学也十分开通,只要通过考试即可。校方欢迎学生促进国际交流。

  2005年9月10日,两人登上了飞往中国的大铁鸟。

  婚礼婚俗――

  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国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在她的城市,每对新人要向烈士陵园献花。在他的家乡,则上演了一台浓浓中国味儿的传统文化晚会。

  一趟中国行,定了两颗心。

  再回到莫斯科,李静便开始忙着处理生意,预备等依丽娜大学毕业后结婚并一同回国发展。

  在摩尔多瓦大学,依丽娜学的是物理数学专业。她是一个极其优秀而聪明的学生,在全校12000名学生中,拿全额奖学金的只有5人,她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大学毕业后,她可以到莫斯科去当大学教师的。但是,为了和李静在一起,依丽娜放弃了这一切。“我没有别的想法,只想和他一起生活。选择了他,也就有了工作。”

  经过半年筹备,2006年7月,李静终于第一次来到摩尔多瓦,参加依丽娜的毕业典礼并和她举行婚礼。

  穿上白婚纱的依丽娜,高贵美丽得如同明星。李静的伴郎是依丽娜的中学男同学。依丽娜的亲朋好友三百多人都来参加婚礼,喝掉五车酒,吃掉了用4公斤奶油做成的结婚蛋糕。大家笑说:“李静孤身一人赤手空拳就把我们的美女给抢走啦。”

  按摩尔多瓦风俗,婚礼从傍晚开始,要举行6天!新人坐着婚车环城一圈,所到之处一路绿灯,警察微笑祝福,其他所有车辆经过时都友好地按喇叭表示祝贺。在一个三岔路口,恰逢不同方向驶来的另两辆婚车,三对新人在路口合了一张影作为留念。还有一个风俗值得一提:每对新人,一定要到该城的烈士陵园去敬献鲜花,表示对先烈的缅怀和感谢。这种渗透在生活中、于无声处充满深情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摩尔多瓦人发自内心而做的。

  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分吃一口面包和盐,意味着从此开始同甘共苦。婚宴后的晚会掀起了婚礼的高潮。李静事先特意练习用摩尔多瓦语唱一首情歌,这时派上了用场,把厨师都吸引出来了,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中国,新人要向每位客人敬酒表示感谢,而在摩尔多瓦,所有来宾要一一向新人敬酒表示祝福,李静记不得喝了多少杯。而他们收到的贺仪,则有着五花八门的钱币:欧元、美金、卢布……

  像国内一样,大家也会做一些婚礼特有的游戏。其中一个游戏是拿一个扎满了针头的大苹果,拔下一个针头,新郎就得说一句对新娘表示爱意的话,不能重复。“我的甜心,我的爱,我的……”李静从口若悬河到搜肠刮肚,最后只好搬出中文词汇来解困。还有一个游戏是一个人将一枚小木杖夹在腿间,跳着将它传给另一个人夹在腿间,谁没夹住将木杖掉下来谁就挨罚,是非常有趣的游戏。最后,大家晃着手帕跳起了欢快的乌克兰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像过节一样。依丽娜六十多岁的姑父从傍晚跳到凌晨三点毫无倦意,而她八十多岁的外婆与李静共舞时则显得有些严肃,因为“许多年没有和年轻人一起跳舞了”……

  2006年圣诞节,李静和依丽娜又在太原举行了一场中国式婚礼。这次是依丽娜的姐姐和女友专程赶来,作为伴娘参加了一场中国风情婚礼。在李静家的精心安排下,传菜的服务生头戴圣诞帽,负责引导的服务生则列队挑着宫灯,新娘新郎先是以从日本专门订购的婚纱出场,再换了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凤冠霞帔迎宾。走火盆、射箭、喝交杯酒、挑红盖头……加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剪纸、口技、快板、秧歌、舞蹈……一连串许多中国人都隔膜很久的传统婚俗和民间曲艺,像画卷一般重现了古老的文明。

  从那两张充满创意的婚礼影碟中,可以看出摩尔多瓦人民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情,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热烈、礼仪的隆重和丰富悠久的文化。

  爱市爱家――

  嫁到太原的摩尔多瓦姑娘依丽娜,手腕上是一只中国翡翠镯,平时学习写大篆,闲暇时和公婆打麻将。她的口头禅是:太原是我家,我怎能不爱她!

  嫁到中国半年多,依丽娜已经完全熟悉并喜欢上了太原这座城市。她说自己是回了另一个家,只是这个家的人都是“窄窄的眼睛”。中国远不是她以前认为的贫穷、闭塞,而是发展极快,街上有很多好车、好店、好迪厅。

  李静的父母非常欣赏和喜爱这个外国儿媳。绝非只因她俏丽的外表和聪敏活泼,更因为她的勇气、能力和懂事。他们总觉得,一个年轻的外国孩子,跑这么远嫁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非常不易,当然要像疼亲生儿女那样待她。何况她那样体贴尊重别人。

  依丽娜只有23岁,国内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很多人不会做家务,花钱时多半考虑自己的时装,而依丽娜则主动为家里省钱,虽然家里并不需要她这么省。

  买菜,她学会了讲价;买衣服,她最初逛柳巷,一旦知道了服装城,她就只去服装城了。她自豪地展示她脚上的新款旅游鞋:40元买的,物美价廉!

  依丽娜的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教导她:千万要和睦,别和中国父母吵架。她调皮地说:“放心吧,我说的他们听不懂,吵不起来。”实际上,她性情率真,不会拐弯抹角,公公的烟与药放在一个抽屉里,她会指出来,公公笑说:“这么多年没人敢管我,依拉(依丽娜的昵称)来了,可是来了个国际警察!”她主动承担起家务,将婆婆解放出来,而婆婆更不会指手画脚,而是放手让媳妇发挥。

  依丽娜和公婆的交流主要靠一本字典加手势,常常会闹出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爸爸,我今天买了一件褂子。请你吃。”其实是买了一斤瓜子。四口之家,李静常年在外,多少年没这么开心过了。

  李静的父亲是位书法家。依丽娜常看他写书法,也“照猫画虎”地学写起来,一上手就是大篆。她的一幅作品挂在李父的办公室墙上,常引来观者的好奇:“一看是外行,却自有一番味道!谁写的?”李父总是开心地告诉他们:“依拉写的!”

  她也学会了打麻将,还总赢,到底是学数学的。她说是为了爱情学习的,李静开玩笑说她是“聪明人学啥都快”。她则解释:来了中国总是休息,不用脑子哪行。她的确非常善于学习,学了5个月中文,每天两小时,进步飞快。她也开始学做中国菜,从不习惯到喜欢上了山西的陈醋、羊肉汤、火锅……她的一位长辈送她一只翡翠镯,她于是开始研究中国玉文化,“鉴宝”节目每期必看。

  虽然,太原的许多地方也令她不解和遗憾,比如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走乱跨栏杆,她问:难道他们都买了巨额保险?再比如一些人乱丢垃圾。但是她还是觉得太原比北京要亲切。毕竟这里有她的家。“城建比不上北京,但太原一直在建设中。我没有理由不喜欢我的城市。”

  首席记者 冯迪

  本报特稿 转载必究

  (编辑:张保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