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碰到难题爱给教授打电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05:32 杭州日报

  本报讯(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艾丹青)“五一”长假原本是休闲时光,但浙江林学院科技处余学军副教授的手机却被农民朋友打爆了。眼下临安竹笋销售接近尾声,当地笋农得知余学军在笋壳处理上有独到技术,于是纷纷给他打电话求助。

  今年4月,住在天目山附近的农民朱大伯给余老师打来电话:“今年天目山附近农村的竹笋产量比较高,不少农民为了方便,把剥好笋后剩下的笋壳废弃在山间小溪边,对水源和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听了朱大伯介绍后,余学军提出了几个方案供朱大伯选择。朱大伯最后选择了一种方案,把笋壳直接分撒到竹林里,让笋壳成为肥料。

  这之后,余老师接到了更多农民的咨询电话。对于老乡们的求助,余学军总是先详细询问笋壳数量、范围,再根据不同情况给出方案:数量少的直接分撒到竹林里,让笋壳分解成肥料;数量大的,加入尿素填埋,来年挖出来做肥料;数量特别大的,合理加工,变成猪、牛等家畜的好饲料。

  这几年,农民直接把电话打给教授,在浙江林学院已不是新鲜事了。不少专家为了让自己的研究能帮助更多的农民得实惠,把科研成果无偿公开,通过电视、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指导广大林农掌握先进的农林种植技术。就在前两天,该校食品与药学学院教授仲山民,就通过浙江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向广大农民介绍了桂花的加工技术。

  “农林类专家水平如何,既要看有没有教学科研成果,也要看他们受农民欢迎的程度,这后一方面往往更能说明研究成果给农民带来了多少效益。”林学院科技处处长童再康说,现在学院里很多的专家教授,相互之间要比的不仅是发表几篇论文,还有农民朋友打来了多少电话,自己帮他们解决了多少难题。

  浙林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黄坚钦告诉记者,“我每年要下乡办多少次讲座,自己都说不清楚了。每年山核桃采摘季节,总有一大批农民打电话报喜,告诉我山核桃增收了多少。一听到这些,我比发表论文都高兴。”黄教授是远近闻名的“山核桃教授”,在省内几个主要的山核桃产区,当农民碰到难题,马上就会想起黄教授。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浙林院仅科技处统一组织开展的科技服务就超过1000人次,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300多个。此外,专家教授自己和农民结对开展科技服务、接受农民咨询,更是数不胜数。正如浙林院党委书记陈敬佑所说:“我校专家教授参与新农村建设义不容辞。相比科研,他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农民的智囊团,把科研成果写在浙江大地上。”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