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环保风暴中挥剑突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06:24 山西新闻网

  今年春天,出现在尧都区街头喷着雾一般的洒水车不间断地降尘,让市民颇感清新之气。

  与此同时,市区周边县市的集中供热、污染企业的关停等诸多节能减排措施的聚合效应,也使市民欣喜地看到:原来总在尘雾中若隐若现的鼓楼也逐渐地明晰亮丽起来。临汾市4月份一整月全都达到了二级天气。

  临汾去年摘掉了连续三年全国113个重点监测城市污染倒数第一的黑帽子,但仍处在全国污染“黑三甲”之列。在国家环保局对一些污染大市实施“区域限批”的道道指令下,临汾这个以资源禀赋而经济飞跃发展的城市,自我加压,加快环境整治步伐,在环保风暴中挥剑突围。

  临汾可以说一直背负着过去荣耀和现今“污染大市”的黑帽而负重前行。煤、铁等储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条件注定了该市的产业结构。与之关联的小铁炉、小焦化等在过去遍地开花。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企业也在往大往强地做,并逐渐中规中矩。但随着环保门槛的提高,环保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投入大、成本高,追求高利润的经营者不愿过多地投入,有的也投入不起,干脆能干一天算一天。

  对这种带着“胎印”的污染,临汾近些年来也没少费心。早在2000年就关停掉4500个小焦炉、小铁矿、小煤矿等。之后又开展了关小上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的结构调整。临汾市委书记王国正也毅然决然地表态“不能再要蒙着烟尘的GDP”。

  从2004年起,临汾又连续每年拿出GDP的2%用于环保建设。投资7.36亿元开展了市区环保十大工程,并建立了环保退出机制,仅近两年,全市就淘汰企业92家,淘汰冶炼、建材等行业落后工业和设施87处,强制关闭焦炉9座。同时以建设示范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入点,逐步由企业小循环向园区中循环扩展,再向县域大循环梯次推进。

  过去的污染大户临钢积极引进新设备、改进新工艺后,循环经济居然成了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投资3500万元建设的5万立方米转炉煤气柜,可实现年回收高炉煤气1.4亿吨,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头疼已久的污染物排空指数,还为企业每年节省下了3万吨标准煤。临汾在经济以12%速度增长的同时,市区空气污染指数由2000年的11.61下降到现在的3.77,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6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3天。

  尽管如此,环保之剑仍悬在头。今年1至2月,洪洞、霍州两县(市)城区没有一天好于二级的天气,襄汾仅有1天。区域结构性污染严重、焦化企业污染、土小企业死灰复燃等仍让人忧心忡忡。而临汾市煤、焦、铁的产值占到了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曾多年保持山西经济大市的地位。市长李天太不无忧心地说,临汾正面临发展中最大的难关,是一个坎儿,过去过不去关系着临汾的整个前途。

  面对现实,临汾只能横刀立马背水一战。临汾的焦化污染是污染元凶。三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市82家焦化企业,全部完成消烟处理设施和焦化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仅有18家。

  为此,在我省今年环境保护攻坚年中,临汾又把149家污染大户纳入环境污染末位淘汰之列。全市所有焦化企业3月底前完成装煤、出焦消烟除尘和焦化废水处理设施建设;6月底前完成焦炉煤气脱硫、煤场防尘、抑尘以及氨回收、在线监测等,实现全面达标。

  对3月底前没有采取任何治理措施或采取简易治理设施敷衍应付的焦化企业,不分大小、不分类别、不论性质,一律实施关闭。同时,停止生产进行治理的企业有2家,并对一些焦化、冶炼企业实施限期治理。

  古县是临汾的煤焦大县之一。该县代县长李菲曾为临汾市环保局的总工。在去年接任县长一职后,有着切肤之痛的她大刀阔斧地开展了环保治理工作。

  古县去年GDP已达到26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4亿元,成就这一数字的物质条件就是六大机焦企业和38家洗煤企业。据介绍,仅这两项就占了全县GDP和财政收入的70%以上。而焦炭生产在这七成中又占了多一半。随着焦化企业环保准入门槛的提高,这些企业被列入了限期达标否则关闭的“黑名单”。

  李菲深入到每一家企业中讲解环保建设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她匆匆而辛劳的脚步中,经营者明白了治理污染的必要性,改变了犹豫观望的态度,投入巨资改造企业工艺流程,提高环保治理标准。该县大型焦化厂正泰焦化厂投资800多万元安装了消烟除尘装备,总投资1150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也即将全部完工。而全县仅11个环保项目就要投入1.08亿元!

  古县强有力的推进措施,成为临汾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中的领军先锋。临汾市政府为此要求在“蓝天碧水”工程范围内排名后十名的洪洞、霍州、襄汾要加快工业污染治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稳定地退出全省考核后十名行列。临汾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也要力争达到220天以上。

  临汾艰苦卓绝地奋战可以说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临汾的污染整治仍任重道远。如今,步入临汾,你可欣喜地看到,绿色和明朗已开始簇拥着这个过去以灰色为主色调的城市。这一成效离市民们重建“花果新城”、再现蓝天碧水的心愿更近了一步。

  本报记者 乔明亮 本报通讯员 李爱玲 宜卫华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