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一疾病四家医院费用最高差3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08:22 人民网

  记者(以下称“患者”)咽部不适,趁着五一长假,前往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民航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四家三级医院看病。经过挂号、候诊和诊断,医生诊断结果:慢性咽炎。四家医院看病费用分别是:163.65元、64.17元、43.2元、82.92元。其中,中日友好医院看病最贵,比费用最低的北京军区总医院高出约3倍;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民航总医院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

  5月4日上午9时42分,患者来到中日友好医院排队挂号,8分钟后交费挂号(普通号)。到三楼耳鼻喉科,导诊护士杨某说,没有病历本不能看病,下去买。患者赶到门诊大厅,排队21分钟,买了病历本。

  患者询问导诊护士,前面还有多少患者,需要等多长时间?护士说,早着呢!

  患者问,早着是多早?护士说,最少一个小时以上,等着吧。然后,转身离去。

  等了近1个半小时。医生刘某只用压舌板压住患者的舌头,看了一下咽喉(应该用间接喉镜作辅助检查的步骤,被省略。)。慢性咽炎!然后就开始开处方(金喉健(进口)2支、金果饮40支、十味龙丹颗粒18袋),看病费用163.65元(药费+挂号费)。整个诊断过程不到两分钟。

  下午15时18分,患者来到北京民航总医院门诊大厅。挂号的人不多,不到3分钟就挂上号。但收费员王某(2号窗口)让付费5元买医疗卡(该医疗卡只限本院使用)。

  患者说,不买行吗?王某说,不买看不了病。

  患者问,让患者买卡,是北京市卫生局规定的吗?王某不做声。她对面的收费员解释,卡可以退的。

  患者就问王某,到时候还在你这儿退卡吗?王某说,随便你在哪儿退。

  候诊近一个小时。该院耳鼻喉科医生郑琼华给患者看病,她先用压舌板压住舌头,开始检查,随后又拿出纱布,包住患者的舌头,用间接喉镜作辅助检查。是慢性咽炎!郑琼华在开处方(药品直接输在医疗卡中,不清楚具体名称)的同时,叮嘱平时不要抽烟、饮酒等注意事项。患者问,费用多少?郑医生说,64.17元(药费+挂号费)。诊断过程4分钟。

  5月5日上午9时10分,患者赶到北京军区总医院,5分钟挂号,1个小时候诊。该院耳鼻喉科医

生姜小兵的诊断路径和“民航”的医生一样。他在开处方(口炎清颗粒20包)的同时嘱咐患者,正常上班后来做个喉镜,以作进一步诊断。看病费用43.2元(药费+检查费+挂号费)。诊断过程4分钟。

  10时30分,患者又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10分钟挂号,40分钟候诊。该院耳鼻喉科医生李丽的诊断路径和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医生相同。她在开处方(金喉健(进口)喷雾剂1支、口炎清颗粒(无蔗糖)3盒)时同患者商量,如果不放心,8号后来做个喉镜。看病费用82.92(药费+挂号费)。诊断过程4分半钟。

  此番看病经历,患者感受深刻:医患关系紧张,往往只是医护人员一句话造成的。比如,中日友好医院的门诊收费员只要顺口问一句,你有病历本吗?不就让患者少爬两次三层楼梯,少排长队21分钟。试想,一个患者,拖着病体,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这样来回折腾,岂能受了!北京民航总医院的门诊收费员多说一句话,卡可以退!医患关系不就和谐了吗!

  同一种疾病,四家医院看病费用最高相差约3倍!中日友好医院的医生能否做到,把可开可不开的药省掉,进口药换成国产的,帮患者省点钱呢?患者忍受痛苦,挂号、候诊的时间至少在两个小时以上,医生能否多一点“讲病”的时间,多一点宽慰,哪怕一两分钟也行。其实,患者的要求并不高。

  快评:医生对患者多一点亲人意识,难吗?

  依旧是一个关于医患关系的老话题。一位普通的咽炎患者,去京城四家不错的医院看病,

药价竟相差3倍,服务态度迥异。相信有看病经历的人们,感同身受,对此必不觉奇怪。

  这么多年耳闻目睹类似的情形,近乎麻木,但再次面对,还是忍不住想问:医患关系何时能好起来?

  提出这个问题的自然是老百姓,回答这个问题的至少应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管理部门,要回答是不是体制和机制有什么问题助长医患矛盾?经过近些年来社会的反思,其中的问题所在日益明朗,比如以药养医机制、医院市场化倾向、政府投入不足等,有关部门已在关注并着力解决,但问题复杂,非一日之功。

  另一个就是医患关系的主导方――医务工作者。然而,目前一个不好的“观念”在这一群体蔓延:有关管理部门才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责任方,而非医院。因为,医生收入过低,医院发展需要投入,政府不给钱,只好问患者要了;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病人都往大医院跑,一天看病几百号,跟这个病人充分沟通,其他病人没有意见啊……

  这都有道理,但失于偏颇。其实,在社会转型期,每个行业都存在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过程,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一个行业为自身不正之风辩护的理由。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职业道德应是从业遵循的第一原则。作为医生,首先要讲医德,你可以对体制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可能因为收入较低有牢骚,但当面对患者时,就应摆正好医患关系,为患者多想一点。

  为患者多想一点,其实并不难:把患者当作亲人试一试。看病不开没必要的药,挂号时多问一句有病历吗,语气和缓一点,态度热情一点……

  想到孙思邈《大医精诚》里的那句话,“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解决医患矛盾,有关部门固然要加速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而医生看病“皆如至亲之想”,在当前则是一个现实的办法。

  其实,这个办法也不是新的,喊了好些年了。但在医患矛盾仍不乐观的情况下,还是想对医生们说,对患者多一点亲人意识,难吗?

人民网记者 傅立波 周雷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0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