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报告”关注残疾人出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记者张艳)复旦大学6名大二学生,从去年10月份开始,利用5个月的双休日时间,在上海的4条地铁沿线来回奔波,对地铁的无障碍设施状况作了详尽的调查,最终完成了一份配有图表、照片的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得到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的表扬,也得到了上海地铁运营公司的认可,后者表示将酌情采用其中的合理化建议。

  这6名学生都不是学习建筑的,他们分别来自化学、国际金融、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分别采访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办公室的负责人和静安区的7位肢残残疾人,然后亲身走访了4条地铁线的大部分站点,用DV自拍自制了影像资料,最后完成了调查报告以及相关的flash演示系统。其中有一位同学正好有机会去日本考察,就专门针对日本的无障碍设施做了一系列调研,形成了本次调查报告中的优化篇。

  怎么会想到要作这个调研的?调查小组组长、化学系大二学生任志斌告诉记者:他平日在复旦大学团委工作,得知去年团委实践部社会实践的四大主题是“上海市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类、“四进社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类、“直面社会和谐,关注弱势生存”类、“迎世博,迎奥运,促发展”类,因为家里有人是从事社会工作的,对残疾人生存状况的话题他一点也不陌生,于是联系了一批同学,就“直面社会和谐,关注弱势生存”的主题准备起草开题报告。

  他说:“我们开始这个项目的动力便是对于无障碍人群的同情,来自一颗想帮助他们的心。我们想知道这种心情是否是普遍存在的,只有全社会都有这份同情的心,我们的研究计划才有继续的价值。”

  而之所以选择上海地铁,也是经过了层层筛选和深入思考之后所作的调整,因为轨道交通和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到2010年世博会来临时上海将形成11条线的庞大轨道交通网,通过对目前4条线的无障碍设施配置情况的考察,他们想看一下,这些设施究竟有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从第一次外出考察时的手忙脚乱,到之后外出完成任务时的驾轻就熟;从在摇摇晃晃的地铁中作问卷调查,到任务结束后在公交车上打瞌睡乘过站……孙喆明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一个计划从构思到具体策划、实施,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过程,了解到投身社会的重要性之后,无论是行为模式还是心理状态都跟以前不同了。”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努力为“无障碍上海”出谋划策,还对上海市无障碍设施的未来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督导总队副总队长范肇鹏在评价学生们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时说,他们有调查、有分析、有研究,找到了问题,提出了建议,有一定的质量。他们通过这次课题活动,也了解社会,提高了自己实践活动能力。他们的工作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也希望通过文汇报的宣传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更多人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更多人为社会的和谐出力。

  (相关报道《地铁仍有清“障”空间》见第五版)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