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一位市长的谋术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0日18:26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杨 敏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改革年度人物———开年以来,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许兆君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位中国最大森林城市的当家人,于一年前拉开了国有林权改革大幕,伊春也因此被称为国有林区的“小岗村”。

  这位有着哲学博士头衔的改革者,带领伊春这座资源型城市走上了转型之路。

  谋:跳出“霍布森选择”陷阱

  伊春依林而生。建国初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于是黑龙江小兴安岭就有了这个市区面积达到31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城市。

  2006年11月,许兆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介绍他的城市,“伊春为国家提供了2.4亿立方米木材,列车如果连接起来可以从北部的伊春到南部的三亚,如果一节一节把木材连接起来,可以从地球到月球绕六圈半”。

  这就是伊春。

  1948年开发建设以来,伊春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独木支撑”,城市管理也是典型的“政企合一”模式,因此,市长许兆君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林业管理局局长。由于过度开发,伊春市可采森林资源消耗了98%。上世纪90年代,全市17个林业局已经有10个以上无林可伐;2005年,伊春30万林业职工平均月工资只有310元,伊春这座“林子上的城市”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

  2003年许兆君上任不久,人们料定他也会向森林要效益,因为砍林子是解决财政窘境的唯一途径,伊春深陷“霍布森选择”陷阱。

  上任不久,许兆君却推出了严管林政策,2004年上半年,伊春又发布了市长一号令,全面禁止采伐红松,规定任何集体林地、国有林地、个人林地都不能动一棵红松。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一立方红松可以卖到400元,仅停伐红松一项,伊春每年就会减少近亿元的收入。

  在很多人看来,博士市长的“森林新政”毕竟无法回避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政府如何面对“无米之炊”?由此,人们断定许兆君会走回头路。“不少人怀疑,我们的政策是假的,台上讲一套,台下做一套;会上讲一套,会后做一套,有的地方还偷着砍”,许兆君说。为了打击超采、毁林、盗伐等森林资源案件,伊春市先后撤了4个林业局局长,26个林场场长,追究了900余人的刑事责任。自此,伊春境内再也无人敢动一棵红松。

  伊春实施严管林政策后,木材价格开始上涨,市场之手显露出神奇的力量。许兆君曾经为媒体算过一笔账,以前一年砍130万立方米,要100多辆车拉,严管以后每年只有20多车,木材价格开始逐年上涨,平均价格由每立方米390元涨到560元。4年时间,伊春的财政增收2个亿,老百姓的

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从领导谋略的角度说,伊春的变化透露出一个朴素的道理:唯一的选择绝对不是最优的选择,只有跳出“霍布森选择”陷阱,才能找到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和更有效的领导方式。对资源型城市伊春来说,当一扇门关闭的同时,必然还有另一扇门开着,许兆君看到了“另一扇门”,伊春也告别了早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统发展道路。

  术:为改革找到支点

  2006年4月29日,在中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拍卖会上,许兆君和林业职工签署了中国国有林权第一份转让合同,乌马河林业局职工蒋永彬在一次性缴清62901元后,将9.3公顷国有森林划到了自己名下,这标志着中国国有林权改革试点在伊春正式起锚。

  这一天,许兆君苦苦等待了3年。

  国有林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块计划经济阵地,长期以来,伊春为国家贡献了大量木材,但伊春人却过得最苦最穷。国有林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伊春曾经有过3次改革尝试,但都无疾而终,根子就在改革没有政策依据,也就是说需要有个“说法”。

  没有政策,改革就会百般艰难,许兆君上任不久就开始寻求政策支持。他直接给分管林业的回良玉副总理写信,力陈伊春担纲全国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的理由和设想,更40多次“跑步进京”,向有关部委领导宣传改革意义,以至于一些人看到他就说,许兆君又来给我们上课了。改革的阻力更多来自于行业内部,因为一旦改革实施,国有变民有,行业主管就意味着丧失对林子的支配权。在伊春政界,一开始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这种做法,戏称他的行为是“隔着锅台上炕”。许兆君说,不隔着锅台,我又怎样才能上得了炕呢?你不让我上,我只有隔着上。

  2006年元月4日,新年上班后的第一天,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正式确定伊春作为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并认为“伊春的试点是落实中央决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国有林区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

  许兆君终于等来了“说法”。下面要做的就是怎样操作好这来之不易的国字号试点。

  如何平衡改革利害相关方的利益问题,是伊春国有林权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点。政府、企业、林管部门干部、普通林业职工,谁该得改革的“第一桶金”?

  伊春制定了改革优先序,在试点第一个阶段将国有林区产权卖给职工,目的是解决职工的困难,释放林业生产力。8万公顷的国有林区,向副处级以下普通林业职工敞开了大门。但是,试点林场是不是每一户都能够买得起这十公顷林子呢?美国西部林地私有化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了许兆君的重视,当时,许多人无钱购买林地,不得不背井离乡。伊春如何避免改革中不是暴富了少数人穷了更多人,需要决策层的管理智慧。伊春改革把职工分为富有层、中间层和贫困层,分层实施。能买得起林子的最先买,不让他们分期付款,以保证资金收益;中间层采取“以资抵林、分期付款、预留林地”等灵活的承包方式;贫困户实在买不起,就为他们预留十公顷林地,这样做既不会影响富裕层的承包积极性,也让贫困层吃了一粒定心丸。

  但凡改革,必有阻力。关键是如何为改革寻找支点,许兆君“隔着锅台上炕”,找到了政策支点赢得上级支持;在改革中兼顾最大多数人利益,找到了民意支点赢得群众支持,有了这两个支点,许兆君推进国有林区制度改革就如庖丁解牛,能够以“无厚入有间”,避开矛盾交错的肯綮之处,干净利落地落实改革措施。

  招:制度的刚性与柔性

  许兆君笃信,制度的力量是最可靠的,他认为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却能让好人做坏事。从操作层面看,许兆君的很多“招”既犀利又灵活,可谓刚柔并济。

  伊春“生态立市”战略,说朴素点就是要让老百姓少伐多种。但是,怎样才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呢?许兆君出台的两项举措可谓招招见血,从不同的角度直抵问题核心。

  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看,伊春林业主管部门设计了一个让人佩服的“漏斗式管理”,目标锁定“超采”行为。这项制度规定,在伊春境内每拉一车木头都必须开木材证明,一车不漏;木材证明从林业局报号直接到资源林政局的运输科,数量、品种写得清清楚楚;办了木材证明才能开运输证明,办了运输证明才能开发票。这一管理细节看似繁琐,但是能够清晰地厘定“超采”行为的边界,这种“一车一证一票”的漏斗式管理方法,能够杜绝伊春木材的流失,体现出过程控制的有效性。

  漏斗式管理是一种刚性很强的制度设计,但是许兆君的另一招却体现出制度的柔性。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声音,关键在于很多人担心承包者会不会自己向林子伸手。毕竟林业是个投入多,周期长的行当,如果伐木就可以获得短期收益,谁能够保障那些仍然生活窘困的职工不靠林子解燃眉之急?

  许兆君对森林资源的价值见解独到。用他的话来说:“这么多年来林业工作者把树木的价值视为木材的价值,把它的脑袋砍掉、腿砍掉,剩中间他们管叫木材,其实它只是树木价值的一小部分”。正是有这样的认识,许兆君就琢磨能不能让活木的价值体现出来,如果活木与木材一样可以交易的话,那么,承包者就不必伐木取材,而是直接进入交易市场。2006年,伊春市的活立木产权交易市场成立,突破了树木只有变成木材后才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传统观念,这一制度还带来了一个衍生正效应,就是从一定程度上对林业工人多植树产生了激励作用,因为,拥有更多的活木就有更多的经济效益,而且这种效益可以变现;此前他们则认为更多的木材才能够带来更多效益。变化,悄然发生———

  谋、术、招,无论从哪个层面观察,都可以发现许兆君鲜明的施政特色,他对摆在面前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用权变的管理方法和领导艺术,有效地去实现施政目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