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留学与留学的理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04:40 东方早报

  刘迪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博士

  唐玄奘时代,远涉万里留学,非有远大志向不足成就千秋大业。而日本遣隋使、遣唐使时代的留学,既要等候20年一次的派遣机遇,也要有壮士一去不返的悲壮情怀。那是一种“理想的留学”。甚至到了清末,留学也绝非好玩,多是一场悲情之旅。那些饱读经书的学子,强忍饥肠苦读。他们的留学之路并非阳关大道。绝大多数人,怨气冲天,心中诅咒那个清廷羸弱如此,才让他们在东洋遭人白眼。

  但是,当代的留学就完全不同。今天,留学是学习的第二方案,是一种生活方式。对许多人来说,留洋学习,多是为实现“留学的理想”。

  我曾问过早稻田大学前总长奥岛孝康,好大学的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犹豫道,好大学,她的学生应该来自世界各地。既然这样,一个文明水准高的国家、一个教育程度高的地区,也自然要有大批外国学生来此学习。

  根据这个道理,1980年代中期,时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制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10万留学生招生计划。这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简直就是吹牛。但是,这个目标最后实现了。最近,安倍内阁的教育咨询机构提出,要在2025年吸收100万外国留学生来日本学习。日本能做到吗?看看美英等留学发达国家,这也许并非不可能。

  21世纪,这是一个软实力竞争的时代。而招收留学生的人数,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不无关系,不少国家都在下工夫吸引国外学子。

  例如,马来西亚计划在2010年将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人数增至10万人。2006年年底,在韩国,外国留学生已达3万多人,而韩国政府还在采取措施,继续扩招。另外,2006年年底,来华留学生已经超过16万人,这个数字仍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回顾历史,各个时代的留学,层次有所不同。第一种是文明的系统引进,例如遣隋使遣唐使,日本明治时代派往欧美的政府留学生等。第二种则属于文明层面的学习,具有交流性、增进相互理解,其形式有交换留学、大学之间互换学分。再就是特殊专业的学习,其中包括纯技术层面的学习。

  从第一种留学来看,我觉得当今时代,全面系统的文明引进早已结束,这方面的留学恐怕一般人就没有必要去尝试,因为这不是个人力所能及的。而第三种日益困难。你可以学习一些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因为知识产权问题日益严峻,恐怕外国留学生无法靠近这个国家的高端技术。所以,第三种留学的意义也日益稀薄。

  当然,你还是有很多可以学的,你可以学习古希腊艺术、罗马法,也可以研究日本的能乐,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研究题目。你也可以到日本学习英美文学,或去美国学习日本文学。

  此外,你甚至可以在某个国家,继续你在国内读过的中文系。你可能在国外某所大学遇见一个研究中国文学或语言的教授,成为这个教授的门生。尽管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而我觉得没什么不好。因为你肩上没有担负国家重任,仅是在实践你的生活方式。

  不久前,我去参加一次奖学金面试,应试的多是中国和韩国留学生,我问他们毕业出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要做日语教师。我想,世界上也许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日语教师的位置,但是,难道他们存在这种愿望有什么错误吗?他们没错。他们将来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掌握一种外语,掌握一种观察世界的框架。

  虽然我对公费生不是完全反对,但我对政府拿出大量预算派遣留学生仍持怀疑态度。因为国家急需的那些尖端领域知识,别国根本不会教你。此外,还有很多时候,政府没有完全尊重留学生本人的意愿。有人被硬性分配学古典哲学,也有人被派去学计算机,尽管他们本人做梦都没想要学习这些专业。

  就我个人来说,假如再次留学,我可能要找一所有静谧校园的大学。我希望每周可与教授喝一次咖啡,谈天说地,我们甚至可以在周末去郊外野餐。当你获得了一个从容的环境,你就可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了。

  所以说,到外国留学,我主张机会主义,即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去。当然,我不赞成大家都涌向哈佛、牛津、早稻田这样的大学。到国外留学,我看重的是,学校对留学生照顾得是否周到,教授对学生是否负责。有的名教授学生爆满,研究生上他们的课,连座位都找不到,读两年硕士,教授竟叫不出学生名字,其实,这种学大可不必去留。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