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政治精英沦落与官场失意密切相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1日10:0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5月10日电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龚维斌在最新一期的《人民论坛》上刊文,剖析干部遭遇“官场失意”的问题。文章认为,贪污腐败中的“59”现象、“39”现象以及“官官相杀”现象与干部失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退休干部中有“失意精英” 在职干部中有“精英失意”

  文章说,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获得资源的渠道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从政为官不再具有至高无上或独一无二的人生选择。除了从政当官之外,人们开始向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方向发展,当官做干部的优越感受到了挑战。由于横向的利益差距比较和现实的利益得失权衡,有些干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心理经受着激烈的甚至痛苦的斗争。有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地位和利益的变化,处之泰然;有的人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不满。因此,就有失意干部和干部失意两种不同的情况。

  失意干部,主要是指退职干部中的一部分人,是不在职干部。他们虽然仍然保留干部的身份,但不再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他们期望的利益或者实际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因此,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不满,对社会有牢骚、有怨言,心境不好。他们的失意源于失利、失势,源于在职与不在职时社会地位的反差。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对于社会腐败、消极丑恶现象痛恨,而对现实不满。

  干部失意主要指现职干部中一部分人精神状态不好甚至心理异常,他们的失意源于不得志或者对社会现实不满意。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当前的各级大小干部风光无限,其实并不尽然。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面对社会成员越来越强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诉求、面对越来越多的责任,很多时候,干部们承受很大的压力,面临很多矛盾的选择,有很多无奈。

  贪官“59”现象、“39”现象与干部失意密切相关

  文章分析认为,一些基层党政机关干部升迁的渠道十分有限,很多40多岁年富力强的干部,就有可能面临升官无望或者转至清闲单位。还有一些干部由于机构改革,或者按照干部交流和任期制的要求,要从权力较大部门和岗位转到权力较小的部门和岗位,心理落差大。

  一些干部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能正确对待地位的升降变化,当感觉到升迁无望时,就会感到前途渺茫,对工作失去热情,对新生事物不再有兴趣,不愿进行开拓和创新,维持现状,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还有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干部,因为少数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因为官场中的某些不正常行为和潜规则,面临着人格分裂的痛苦,面临着无法把握自己前途命运的无奈,面临着社会舆论指责的压力,面临着横向比较与选择的矛盾,其中一部分人就会因此感到心灰意冷,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动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会出现心理疾患,做出异常的甚至过激的反应和行为。贪污腐败中的“59”现象、“39”现象以及“官官相杀”现象与干部失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章以河北原副省长丛福奎腐败案举例:1997年,丛福奎因未能当上省长,自感官场失意,到处烧香拜佛,并与一个搞迷信骗术的“女大师”勾搭鬼混,以做佛事、善事等为幌子大肆敛取钱财。昔日辉煌的政治精英沦为了人民痛恨的“千古罪人”,其中“失意”是重要原因。

  文章最后指出,在用人体制不完善、对权力缺乏制衡和监督的情况下,官员失意轻则和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毕玉玺早期一样“上班晚来早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松懈、思想上懒惰、学习上也放松了”;重则像丛福奎之流进一步腐化堕落,不仅自身跌进了罪恶深重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且误国误民。对于“精英失意”绝不能掉以轻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2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