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老人太多 2009后劳动力开始短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2日06:0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10日在中国社科院庆祝建院30周年的系列讲座中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像的那么多,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中国城乡也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蔡昉这番惊人言论的理由何在?学界其他人又是如何看待呢? 蔡昉: 年龄结构老化导致劳动力短缺 蔡昉这一讲座的主题是《中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他说,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资源,目前普遍的说法是农村大约有1/3的劳动力是剩余的,绝对数大约有1亿到1.5亿,但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因为目前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只有5212万,这与剩余比例1/3的说法差距甚大。 蔡昉因此认为,目前中国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供给平衡乃至短缺转变。由此而带来的影响是,中国城乡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2004年开始出现的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 尽管至截稿时为止,记者没有与蔡昉取得直接联系,但在他的个人博客上,记者找到了2007年,蔡昉接受《新民周刊》采访和在《财经》杂志上的撰文,这两篇文章和他5月10日的演讲,主要观点基本一致。 在这2篇文章中,蔡昉说: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是劳动力供给的基础。首先,30年来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已转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和生育率已低于2.1的更替水平,目前为1.7,中国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为14.39亿,随后绝对减少。其次,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006年开始进入稳定期,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预期“十一五”期间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 基于以上2个事实,他得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城乡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的结论。 四川省发改委: “十一五”期间仍供大于求 正在外地出差的四川省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处副处长何正曦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已经注意到了蔡昉的这番言论,“至少我们四川不是这个情况,我们认为整个‘十一五’期间,四川的劳动力仍然是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新增劳动力很多,需要大量转移。” 何正曦介绍,今年省发改委的《四川省“十一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研究成果表明,“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预计到2010年,四川省劳动力资源总量将达到6280万人,劳动力需求总量达到4876万人,两者之差达到了1404万。在高校部分,普通高校毕业生5年内总数预计也将达到135.5万人,比“十五”期间增加90.5万多人,形成新的就业压力。 就全国而言,何正曦分析,蔡昉的这一结论恐怕也难能成立,“就业形势严峻并不仅仅是四川一个省。我认为,蔡昉先生所说的情况,至少在‘十一五’期间不会出现,也许要到‘十二五’,甚至是‘十三五’吧。” 北师大劳动力研究中心: 情况应该没有这么严重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教授也看到了蔡昉的这番言论,他表示,尽管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蔡昉的报告,但就自己平常的研究情况而言,“(2009中国劳动力由供大于求到短缺)这一情况应该没有这么严重,我认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劳动力还将是供大于求,就是简单的大学生就业,短时期内也看不到改观的迹象。” 对于蔡昉提到的“民工荒”,赖德胜教授认为,这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首先‘民工荒’这些年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出现,这还存疑,我认为目前有一定的夸大嫌疑;其次,‘民工荒’缺的是低层次的‘民工’,还是高层次的技术工人,这也是个问题,我更倾向于更多缺的是有技术的熟练民工。” 至于为什么出现“民工荒”,赖德胜表示,主要还是工厂所给工资过低和这些年农村经济环境好转的原因,“农村经济环境改善,使得很多农民不愿再出去打工。” 赖德胜的这种分析,与此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相近,这份报告也认为:企业缺工最严重的是,18~25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而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等是造成局部地区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本报记者李微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