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富豪杨国强的秘密:10年匿名资助四千大学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10:08 瞭望东方周刊
4月29日,杨国强接受媒体采访。杨长虹 摄。(图片来源:南都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聂晓阳、王启广/广东顺德报道 这是一个被严密封锁了10年的令人感动的慈善秘密。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 尽管他已经将财产转移给自己的女儿,但他连同他钟爱的女儿一起,他们既是金钱的富翁,更是道义的富翁。 1997年初,广州《羊城晚报》社长接到一位民营企业家的电话。企业家在电话里说,他早就想捐资助学,现在有了明确的想法:每年拿出100万元,搞一个大学生助学金,委托报社负责管理发放这笔助学金。 不过,他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是他捐助的大学生助学金。第二,要与被资助者签下《道义契约》。 这位企业家说:我不想收回这笔钱,只想让被资助者将来都成为资助者,让大学生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奉献、有道义及能献爱心的人。” 就这样,“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管理委员会成立了。多年来,连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没见过这位民营企业家,除了一两个核心的负责人,没有人知道这位捐助者是谁。大家只知道这个助学金用了这位企业家母亲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一位苦难而伟大的母亲。 很多人用“非常罕见”来形容这位“别问我是谁”的企业家。2007年“五一”劳动节长假中,《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通过特定的通道,获知这位神秘善人的真实身份。这时,距离助学金的设立已经整整10年。 随后,在“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设法见到了这位“从不接受采访”的“富豪”。劝说他说出自己的故事是艰难的,更是感人的。实际上,10年来不断有政府领导及身边好友劝说他说出自己的名字,但都没有奏效。 打动他的是“责任”二字。他有一个姐姐在日本侵略时期饿死了,他太太的父亲曾被日本人用刺刀把肠子挑出来。“国家不强大就要被人欺负。国家强大需要一大批有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家。”他说,这个责任不光是对企业发展的责任,更是对社会和谐的责任。“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让大家都来做好事。”在聊天中,他似乎颇为认同这句话。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渐渐有了一种这样的倾向:一大批政府官员兢兢业业地为国奉献,但依然有不少人觉得当官的是不是都贪污啊?尽管一大批企业家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忘我奋斗,但依然有不少人认为有钱人是不是都为富不仁啊?他身边的一位高管说:“你有没有看过这样的文章,理直气壮地告诉人家说企业家有钱不是罪过,他们为国家贡献税收,为社会贡献劳动岗位,他们的成功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成功?没有。媒体很少刊播这样的文章。整个社会都仇富,企业家做到一定程度就不敢继续往下做了,那么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强大?” “我们尊重您选择匿名的方式,但如果说出你的故事可以感染更多的人,可以为更多的人树立一个‘榜样’,可以更好地践行你的责任。”在一位颇有声望的朋友的如此劝说下,他有些勉强地同意由《瞭望东方周刊》披露他的名字。 这时,距离他领导的企业在香港风光上市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他还深陷在媒体疯狂报道的“伤害”中:因为他一手让自己25岁的女儿成为身家700亿港元的内地首富,她女儿的婚礼照也被出卖到处刊登,一向低调的他及家人一时还很难适应这种铺天盖地的猜测和窥探。 个别无孔不入的所谓消息人士甚至对他的健康状况随意猜测并传播,称他把财产这么早转给女儿是因为健康恶化,还说什么他每半年要到美国去透析。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和他的接触中,他面容白皙(并非如部分媒体所传那样黝黑)红润,笑容爽朗,精神奕奕。“这些纯粹是谣传,”他公司的总裁崔健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但是,即使在铺天盖地的有关首富的报道中,也鲜有媒体提到他就是10年前设立助学金并“别问我是谁”的人。5月9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网上用他的名字和公司名字联合检索,得到1840篇新闻、29500个网页,但用他的名字、助学金名字联合检索,竟然连一个条目都找不到。 这是一个被严密封锁了10年的令人感动的慈善秘密。 “仲明助学金” 2007年3月底的一天,“仲明助学金”收到了一封受助者的来信: 当我写下这几段文字的时候,我是抱着一份沉甸甸的感恩的心去执笔为文的。感谢社会热心人士的慷慨解囊,感谢所有在我大学四年里帮助过我的人,如今我可以昂首挺胸地向全世界宣布:我毕业了,谢谢你们。 从10年前那位神秘企业家设立“仲明助学金”开始,每年的金秋季节,数百名特困大学生都会签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道义契约》。他们承诺: 一、所接受的助学金仅用于与学业有关的开支以及生活费用,绝不无端浪费,并谨守勤俭求学的原则,努力完成学业。 二、在本人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向“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管委会偿还当年的助学金及比照学生贷款支付利息,以帮助其他也需要帮助的大学生。 三、在今后的日子里,将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加入到助困的行列,奉行美好的社会道德,以报效社会…… 据工作人员介绍,很多人在签字时神情庄严,眼睛湿润。“他们不是害怕将来还不上钱,因为没有钱就可以不还,他们是被这位不知姓名的恩人的行为感动的。”一位助学金工作人员说。 2001年夏,第一批受“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资助的大学生毕业了,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就开始偿还受助款。半个月的时间里,管委会收到了21人偿还的16450元。到10月底,管委会又收到了偿还的3万多元。 “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管委会收到的第一笔偿还款是在1999年,还款者是当时还在校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学生赵贵军。他返还了1200元助学金,并且付了300元的利息。西江大学(肇庆学院)数学系毕业生黄胜是“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的首批受益者,也是毕业后第一批还款者之一。他收到第一个月800多元工资加奖金后又借了200元,给管委会寄去了1000元。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黄秀琼毕业后在南海一所中学任英语教师,月收入只有900元。她上班第一个月就把当月的全部收入寄到了管委会。她说,对那位不留姓名的大恩人最好的感恩,就是自己有能力了也去资助更需要资助的人。助困的金链在延伸,但延伸的又不仅仅是金钱。 “这位善良的民营企业家,是个最善良最聪明的道义引路人。”有媒体这样评述。 肇庆师范学院的一个一年级女大学生非常困难,每月得到了“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资助的300元。她把受助的300元分成5份,给另外困难的4个同学每人一份。 有一个女学生毕业后每月工资才800多元,可她坚持在一年时间里积蓄起5000元,一次返还了两年中接受的仲明助学金。10年来,仲明助学活动已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升华。著名专家钟南山曾给管委会来信,对他也不知道真实身份的这位企业家表达钦佩。 他是谁 10年了,已经累计有4000多位大学生受过仲明助学金的资助。他们和很多热心人多年来一直在猜测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他是谁? 公众对这位神秘善人的所有了解来自助学金管理机构《羊城晚报》负责人的只言片语。仲明助学金主要负责人之一、羊城晚报副总编辑陈心宇在2006年发放仪式上说“我在这里还想谈一谈这位大家都很关心的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企业家,但是1997年我们跟他之间有过一个协议,是不能够透露的。在过去的九年里面,他对我们非常满意的一点,就是关于他个人,我们没有向外界透露过一点”。 作为被委托人,陈心宇在丝毫没有透露他身份的前提下,介绍“他”是在他所从事的行业里面,“始终是一个孜孜不倦的领跑者,而且他所作的公益事非常多,仲明助学金只是他其中的一项”。 “在过去那么多年跟他的交往中,我了解到这个低调的企业家对同学们寄予厚望,他希望自己的捐助能够在大学生中结出一个诚信的果实,他非常非常看重这一点。” 陈心宇介绍说,“他”曾经悄悄地来到过仲明助学金发放大会的现场,但不让跟任何人说,就连工作人员也不知道。他静静地坐在一边,倾听同学们的声音。“他经常回忆起他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1997年9月份我们第一次发放仲明助学金的时候,他曾经给同学们写过一封信,每一年我们都将这封信送给同学们,当作是仲明创立者给你们每一个人的信物。” 每一年受到资助的学生都会给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的“他”写信,这些信都通过助学金管委会负责人单线分批转到“他”的手里。陈心宇说,“他”非常珍惜同学们的每一封信,繁忙工作之余,“他”经常和家人一起坐在灯下阅读大家的来信,听听大家的心里话。 但是“他”很少给同学们回信。经过助学金管委会负责人多次请求,“他”总共写过三封信,其中第一封是1997年9月30日对首批接受资助的学生写的。“他”最近一封信是2002年10月写的,全信只有207个字。其中首先提到“我觉得能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提到“我也曾得到过社会的帮助”,期望“你们好好读书,走正路,真诚对人”,最后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有能力时,不要忘记回报社会。祝福你们! 陈心宇说,这么多年因为“他”繁忙的工作,自己都很难得见到“他”一面,但是,跟“他”聊天总会有很多启发。“我每次跟他聊天,当我拿起笔要记录的时候,他就不说话了。” 在几乎绝无仅有的关于“他”家庭的可信介绍中,陈心宇给参加助学金颁发仪式的学生介绍说:在和这个家庭交往的过程中,我知道“他”是个非常重亲情的人—— 很多人说,人有钱就变坏,但是在这个家庭里面看到的那种温情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神” 以下这段文字是受资助的大学生代表刘祖余在2006年“仲明助学金”颁发仪式上的发言摘录: 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受助者向仲明母亲表达最衷心的谢意。(深鞠躬)我鞠躬,是因为我觉得仲明这位苦难的母亲是那么的伟大。这位饱经风霜,历尽磨难的母亲,非但不怨恨命运的不公平,还常常以感恩之心对待生活,难能可贵的是她将感恩这两个字烙在了儿女身上。 ……我母亲是壮乡的农民,一辈子在山里辛勤劳碌,大字不懂一个,但她用她的勤劳诠释着自强。尽管我们家是山里最贫穷的家庭之一,母亲总是坚定地拒绝党和政府的救济补贴。带着满是泥土和汗水的500元,我来到了学校。一个月后,辅导老师告诉我获得了仲明助学金。当我激动地告诉母亲我得到了一万块的资助,并告诉她这助学金的由来时,只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喉咙梗塞的抽噎声,许久,传来一个颤抖的“神”字。 壮乡的百姓迷信“神”。每说到神,无不毕恭毕敬的虔诚,满是感激。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感激,即使我用再多的语言,也不及母亲这一个“神”字来得真切。我希望,我母亲那朴实的感激能够表达在座各位的感激之情。满怀感激,我们笑脸面对每天的太阳,勤奋地学习,积极地生活…… 在这段发言的最后,刘祖余说:“仲明助学金”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仲明助学金还犹如初冬里的阳光,时时照亮和温暖我们贫穷学子的心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我们深受仲明助学的道义启发,永远保留一颗感恩之心、关怀之心。 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李师耿曾是2005年仲明助学金的获得者之一。大二那年,他妹妹为了他主动辍学到广州打工。就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他得到了“仲明助学金”的帮助。他这样表达对他从未谋面的“仲明助学金”捐助者的心情:……请允许我叫您叔叔,因为您不单单是助学金捐助者,您更像是时不时都在关怀我们的亲戚!也许只有我们面对难以负担的学费和生活费时,我们才更懂得仲明助学金捐助者真正带给我们的是甚么。 “世界上没有绝对一无所有的人。一旦我们学会感恩,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拥有的东西实在不少。让我们接住叔叔给我们的爱的火炬,并将它传给更广泛的人,让它越烧越旺。”他说。 逃名 让我们在这里郑重地第一次说出这位从未暴露身份的捐助人的名字—— 杨国强。 继10年前设立仲明助学金之后,他又于5年前开办国华纪念中学,每年从全国招200名优秀初中毕业生,由杨家父女负担所有费用直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今年,他又决定每年免费培训贫困地区一万名以上的退伍军人,让他们有专业技能及解决他们就业。 今年4月20日,他带领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每10名香港人中就有1人认购碧桂园(2007.HK)股票,持有95.2亿股碧桂园的杨国强25岁的二女儿杨惠妍顿时身价近700亿港元,成为“新科中国首富”(内地)。 外界都知道“杨老板”从来没有接受过采访,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下属的一个苛刻的要求。《望东方周刊》了解到,碧桂园一位负责对外的主管在上班第一天就得到老板的指令:如果哪天报纸上出现杨国强三个字或者他的照片,就算宣传工作没有做好,结果这位主管大惊失色之余,赶紧打电话一一告诉他的记者朋友:拜托,千万不要上我们老板的照片,也不要写他的名字。 在聊天中杨国强告诉《望东方周刊》这样一个故事:碧桂园捐给一个慈善基金100万,政府要求他们派高层代表去参加一个捐赠仪式。“我肯定是不想去。我开会的时候就顺便给别的董事说,谁代表公司去捐这100万,结果谁都不想去。后来我说,因为是晚上下班后,谁如果去的话公司给1万元喝茶,结果还是没人去。”杨说。 “上台捐助是有名,拿一万块钱是有利,名利双收都不要,我们就是天生这样的性格,不追求这些。我们这么多年都没有主动去追求过什么名声。实际上我也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了不起。如果你读书多了,接触的事情多了,你就会感到我们只不过是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的一个过客而已。不要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对历史来说,我们这些人对社会的贡献,在历史留下的东西能有多少,我们算什么,自己有多少斤两要清醒。”他说。 碧桂园总裁崔健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他们在广东增城花了5000万帮当地修了一个广场,当地政府希望以碧桂园命名这个广场,但杨国强的态度非常明确:只做好事不留名。结果这个广场后来被命名为“增城广场”。 杨国强传递的到底是什么?陈心宇总结说,在捐助人与受助人之间,传递的是一种爱心和道义,也传递着一种责任,一份心灵的感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都非常感谢这一份真挚的感情。因为它荡涤了我们的心灵,纯洁了我们的灵魂。”他说。 陈心宇希望受到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笔签署“道义契约”的时候,不要将它仅仅当作是一笔雪中送炭的物质的基础,“希望你能够把它当作是一份无价的精神食粮,一面道德情操的镜子,一项伴随着自己终身的诚信的诺言”。 从2006年开始,杨国强和已经加入他的碧桂园企业王国的二女儿杨惠妍决定将助学金每年的资助额度翻番。这笔数额至今为止仍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数额最大的一笔个人捐资建立的助学金。 “他把国华中学看得比企业还重” 作为国华中学的首届学生,祖籍在广西罗城县的吴树宁现在是山东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回忆起当初参加国华中学招生考试的心情,她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说,她是在将信将疑中走进考场的,因为当时无论是她的亲戚朋友,还是老师同学都不太相信这是真的。 从2002年创办开始,已经在全国各地招收了67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其中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共244人全部考上了大学。学校负担他们中学及大学的所有费用。其官方网站透露,每个学生的培养费用超过20万元,每一年费用为3000万元。 “很多事业有成者都曾一贫如洗,我也过了二十多年这种生活,是改革开放的阳光,社会的佑助,知识和智慧让我战胜了贫困……而我是个刚走出贫穷泥沼的大汗淋漓的跋涉者……”在国华中学的教学楼前的石碑上,刻录着创办人立校办学的宗旨:让年轻的俊彦从拥有知识开始,继而拥有高尚的品格和灵魂,以建设国家和回报社会为终点。 这块石碑上尽管刻着两名为学校创办有过贡献的人的名字,但创办者本人却回避了自己的名字。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去年年底的一篇报道中,尽管很多人根据学校在顺德碧桂园内而猜测创办者就是杨国强,但学校方面还是坚持不愿透露杨及碧桂园的名字。 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至今称创办者为“广东顺德的一些民营企业家”。 一位曾经参加过开国大典的湖南“老兵”在得知国华中学后,连续写了三封信,“……我盼了几十年,终于看到这样的学校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我希望来学校做义工。” “他现在把国华中学看得比他的企业还重。”国华中学季德华校长说,“国华的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与他谈过话。而他的几万企业员工有这样机会的可能仅限于集团的一些高管。” 在国华中学,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真正动情地流一回泪,你就去招生;如果你真想感动,你就到贫穷的山区看看那些品学兼优学生的眼睛。现在已是厦门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国华毕业生郭维,第一次穿上国华中学崭新的校服时哭了:“在这以前,我还从未穿过一件新衣服。” 在学校里,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条件:每人一台电脑,到处都可以上网,住别墅式宿舍,享受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我们不是简单地扶贫,而是为了把贫困生中最优秀的孩子培养成为高层次人才和未来各行各业的精英。”国华中学季德华校长说。 在国华中学,新生需要上的第一课就是“如何做人”。学校专门设立了一门“思齐课”,课程名字来源于孔子的“见贤思齐”。每个假期,国华的学子都要走向社会,七八个人组成一个调查组,由学校提供经费,把视野投向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 在国华中学,学校每月发给每个男生和女生分别40元和60元的零花钱。然而大多数学生都花不完,他们把剩余的钱存起来,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只要国华的毕业生有能力深造,创办者对其衣食住行、学费杂费甚至家庭成员的困难都承诺继续资助,惟一的条件是,他们考上大学离校前,必须签订一份同样的“道义契约”,承诺将来学有所成要回报社会,在有能力和自愿的基础上回馈国华,并与学弟学妹交流做人做事的经验与体会。这样做的目的,也同样是为了传承这种社会责任。 “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穷”。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国华学子的人生信条。 “我希望能让更多因贫困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优秀学生知道国华中学,如果生源可以保障的话,我们会立即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希望每年为国家输送的优秀毕业生达到500名。”季德华校长转达了来自创办者的意愿,但仍然不肯提到他的名字。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串值得感恩的名字 像受到资助的大学生一样,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串值得感恩的名字。目前已经是中国内地“最大老板”的杨国强也不例外。 “我过去的经历中当然有很多值得感谢的人和事。我不是信基督教的,但我每天都在感谢这个社会。邓小平不在的那一天,我自己在家里都流眼泪了。很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一切。这个社会对我的所有帮助,我得到的一切都源自社会的帮助和进步。”杨国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我自己小时候在农村很苦的。人家说我是包工头出身,其实我是农民出身,我种田的,种了很多年的田。贫困中的成长肯定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东西。在最难的时候,我就想所有这些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将来也不能让别人承受。”他说。 杨的感恩清单的第一个名字是他的父亲。“我一直到18岁都没有零钱用,但我现在还记得父亲告诉我的一句话,他说将来你到社会上,跟朋友吃饭,家里如果只有两块钱也要带上,不要让朋友付账,你去付钱。” “实际上当时我口袋里从来都没有过两块钱,但当时的信念就是要对别人好,不要做伤害别人和社会的事,这样你才有好的前途。” 杨说,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让他尊重道义的力量。“小时候在农村,偷点吃的什么的不算偷。你去鱼塘边,鱼跳上岸你捡了拿回家不算什么事,但我们家都不允许,很有骨气。我最高兴的是,今天我的女儿也是继承了这种性格。” 说到他的女儿,《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问为什么这么早就把全部财产转移给自己的二女儿。杨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她很优秀啊,她的优秀不光是从上大学到毕业所有功课都是A,更重要的是她对财富的心态已经成熟了。“我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就是我女儿促成的,我想她对陌生人都这么好,肯定会养我老的嘛。”他开玩笑说。 在杨国强的感恩清单上,另外一个占据重要位置的人是他已经过世的哥哥杨国华。“我18岁中学毕业走上社会后种田,苦倒无所谓,问题是我喜欢思考,喜欢读书,结果呢,生活了20年 都很难,你看不到未来,你觉得以后都是这样,这是很痛苦的事。这个时候给我信念让我坚持下来的是哥哥。” 杨说,他那时一天挣5毛钱,到了春节才有两三天的休息,辛辛苦苦一年才挣180块左右,扣掉粮食就什么也没有了。“我就跟我哥哥说,就算我做50年,到70岁,一年200块,不吃不喝也就1万块,这样下去一辈子有什么意思?说这话的时候我哭了,对生活感到很绝望。” 哥哥的一席话给了杨国强力量。至今他仍然牢牢记得哥哥当时的一句话。哥哥说“社会会变的,会变好的”。 社会果然“变”了。这一变也果然改变了他和很多人的命运。 “我的哥哥很优秀的。国华纪念中学这几个字里的国华两个字是他写的,其余的是我写的。他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冬天的时候很冷,我们都把手放在口袋里,回家很多人就用脚把门蹬开,但我哥哥看到后就不允许,说这样的行为不是我们正直的人做的,应该用手开门。”杨国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迄今他已经捐献约3亿元的国华纪念中学里有一块碑,上面是杨国强的寄语: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我敬爱的兄长杨国华一生勤励睿勉,业学品性为世所景仰,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颇多教诲和携助。父亲“ 达则兼济天下”之教诲令我终生感铭。国华纪念中学的创立,或可告慰我父兄在天之灵…… 但是,在杨的感恩清单上,也许最值得感激的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子:社会。在他半个世纪的人生中,是社会让他继续接受教育,是社会给了他奋斗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也是这个社会最终成就了他回报社会的梦想。他今天所拥有的财富其实也是一份社会责任,财富越多,社会责任就越大。他今天的工作是为了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杨国强今天拥有的金钱不计其数,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几块钱是他求学时代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他当时没有钱读高中,面临的是回家放牛的命运。这时他家乡的中学免了他的7块钱学费,还给了他2块钱助学金。“这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两块钱,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两块钱。为了这两块钱,我付出多少都觉得值得。”他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