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二十四史”迎来大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07:46 东方网-文汇报

  借半个世纪中国史学研究发展之势,聚中国史学界济济人才,16日下午,中国史学界聚集北京共襄盛举,新中国规模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进入实质性修纂阶段:总体修订目标、步骤和各史修订思路初步确定。

  修订工程将历时5年,在原点校本基础上形成体例统一、标点准确、校勘全面、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版本,将进一步确立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现代通行本的地位。

  背景资料

  修订工作正当其时

  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是当年毛泽东主席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组织全国百余位文史专家,全国学术界、出版界通力合作,历时20年完成的新中国最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系统完整、科学规范的现代整理本,也是海内外学术界和文史爱好者普遍采用的最好的现代整理本。

  自1959年《史记》出版至今已50年,从1977年《宋史》面世,“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全部出齐,也已经过去了近30年时间。由于当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整理过程时间跨度长达20年,参与点校人员变动等因素的影响,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和遗憾。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史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学术界对于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校订研究也有了很多积累,修订工作正当其时。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和陈至立国务委员分别对修订工作做了重要批示,要求重视和支持古籍整理出版事业,解决好资金和人力问题。2006年4月,“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修订工程正式启动。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并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消弭缺憾校勘全面

  据介绍,修订工程将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适度、适当修订和完善,通过全面系统的版本复核、文本校订,解决原点校本存在的问题,形成一个体例统一、标点准确、校勘全面、阅读方便的全新升级版本。

  新版本将消弭点校本存在的缺憾,并汲取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包括文物、文献资料的新发现等,力求反映当代最高学术水平,符合现代古籍整理规范和学术规范。

  此外,新点校本将解决原点校本各史体例不一的问题,“体例力求完善,校勘力求精到,标点力求准确,按断力求信实”,包括规范取校范围、校勘取舍标准、分段及标点方式,撰写修订本总序和各史前言、修订凡例,编制参考文献目录、相关主题索引及其他附录。使“修订本”成为二十一世纪古籍整理新的标志性出版物,并具有古籍整理规范的示范性意义。

  修订本将以各史为单元,繁体直行,重新排校,分史单行;并适时推出简体字版、电子版、网络版。出版形式将保留原点校本平装单本薄册的印装形式,既要富有中国古籍的书卷气,又要呈现时代的美感,便于阅读和查检。

  全国力量再次聚合

  今天的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修纂委员、审定委员近百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议修纂工作,展示了修订工程蔚为大观的阵容。全国史学界的力量再一次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为缘聚合到中华书局,成为了当代史学界的一件空前盛事。

  修订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杨牧之担任,任继愈先生任总修纂,王元化、王永兴、王锺翰、冯其庸、何兹全、季羡林、饶宗颐、蔡尚思、戴逸等先生任学术顾问,另有修纂委员、审定委员、特约编审一百余人。参与修订工作的单位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陕西、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

  会上,北京大学安平秋、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北京大学吴荣曾、陕西历史博物馆周天游、复旦大学陈尚君、南京大学武秀成、华东师范大学裴汝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陈高华、南开大学南炳文等先生提交了多部史书的修订思路。

  集思广益共襄盛举

  为了收集散存于民间的点校本档案,以及学界、读者的修改意见,作为修订工作的组织者,中华书局特别发布了“关于征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校订意见和档案资料的公告”,向社会大众广泛征集校订意见和相关档案资料,为修订工程提供更多的资料,使之尽善尽美。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徐俊表示,原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已经通行数十年了,其流通之广、读者之众,校订意见所涉领域庞杂,点校本档案散存各处,历经数十年,搜求起来并非易事,因此,中华书局将向海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征集对“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的校订意见,征集民间散存的点校本档案,集思广益,共襄盛举。

  海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都可以对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工作提出建议,无论是已经问世的研究专著、单篇论文、学术札记,还是未曾发表过的读书笔记、眉批、校订记录,都属于征集范围。

  本报驻京记者李扬

  (本报北京5月16日专电)

  专家意见

  任继愈:挑错容易改错难

  “挑别人的错是容易的,可改成正确的却并不容易。大家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在16日的会上,修订工程的总修纂任继愈先生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想法,他认为“修纂工程并不是让修订者们自己去研究,没有时间让我们研究,而是要在前人已经发现的问题基础上修纂、改进。”此外,他还建议比较年轻一些的史学家,“先不要一上来动手就改,要先把不熟悉的部分弄熟了再改”。

  “修纂工作不能平均使劲,而要针对难点、薄弱环节使劲。”任继愈认为,各史基础不同,修纂难点也不一样,要重点突出、对症下药,有一定的选择能力。“比如,辽、金、元的人名、地名出入有很大不同,也是难点所在,修订后对后世读者都有很大裨益。”

  另外,任继愈还表示了对排版细节的担忧,“现在的电子照排系统,虽然很先进,但也造成新问题,有时校对三遍后,还会莫名其妙冒出一段书里没有的,上下不接,所以修纂中的很多问题,非要细致、细心不可!”

  任继愈说,上个世纪“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汇聚了当时全国史学界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锻炼出一批基础扎实、水平高的学者专家;当年参与点校的中青年学者年岁都大了,他们都希望借着这次修订的机会,将一批年青的研究者带出来,从而使他们成为未来古籍整理的中坚学术力量,“我希望这次修订工作少走弯路,好上加好。”任继愈说。

  戴逸:《清史稿》修订量很大

  会上历史学家戴逸提出,《清史稿》里面的错误很多,有的错误很明显,必须要校出来,修订的工作量相当巨大,所以,戴逸认为应当参考一些海内外的研究成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戴逸还提出建议,原点校本“二十四”史的出版说明,由于时代变迁,许多内容都已经不合时宜,需要重新书写,这也是修纂中需要大改的部分。

  徐俊:用程序保证修订质量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徐俊说,此次修订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学术质量,保证质量的关键是工作程序。因此,修订工程统一要求各史做好版本对校记录、校点长编和校勘记录,保证每一步都具有可回溯性,以利于有效解决修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据了解,此次会议将讨论并确定修订工作总则和工作流程,各史要制订修订细则,经过审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同时,会议还将就《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等多部史书修订负责人所提出的修订思路进行认真审阅讨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