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辽宁棚户区改造见成效 120万人住房条件已改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17:48 中国青年杂志
2003年,温家宝总理先后两次到辽宁考察,看望生活在棚户区的广大困难群众。2004年12月26日,刚上任12天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棚户区调研,当场作出“让百姓搬出棚户区”的承诺。 随即,包括14个市、改造面积1212万平方米、涉及34.5万户120万人、牵涉130亿元资金、堪称“世纪大拆迁”的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于2005年3月16日全面启动。 数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在一两年中得以妥善解决,这一巨大的“民生”所涉及和所撼动的层面可想而知!尤其在房价持续走高的今天,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因其“标本”意义,更是备受世人关注。 文-本刊实习记者 李鑫金 “我6岁起就住在这里,后来没有外嫁,连工作也是在这儿,是名副其实的老棚户了。”59岁的代军老人告诉记者,“多少年了,从来没有客人来,出租车也进不来。没有下水道,大伙都把脏水就那样倒在路上,到处泡水。一到汛期,积水漫到屋子里面,漫得和炕差不多高。所以,一下雨我们全家就上炕坐着,啥都不能干……” 在抚顺市莫地沟棚户区,尽是像代军老人这样的老棚户。几百家用一口井,上千人用一个厕所,有的人家甚至25年见不到阳光。在这个城市,近32万人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住就是几十年。 矿在城里,城在煤上,因煤而住,环煤而居。在辽宁省,每一个煤矿旁,都有一个因煤而生,以平房为主的聚居地。最早一批建设工人居住在此,他们大多已经作古,其第二代、第三代则成为现今居住的主体。父生子、子生孙,为解决子女的居住,人们在原先平房的周围搭建了无数的小房和偏厦,日积月累形成了今天的棚户区。而百里矿山枯竭后,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百里棚户区。这些棚户区房屋的共同特征是:房屋建筑面积小,建筑密度大,建筑标准低,居住人口密度大,几乎全是危房险房,户区内普遍没有排水、供暖、供气设施,卫生条件极差。 在辽宁全省,棚户区居民超过百万。以阜新为例,全市棚户区面积达385万平方米,居民近31万人,占城市78万人口的40%。 棚户区,成为城市肌体上一片难以抚平的伤疤! 棚改速度 2003年2月16日,温家宝总理来到阜新市,在井下过春节。当年6月,他又来到辽宁本溪、抚顺等地看望棚户区居民。他当时这样说,政府关注民生首先要关注最困难群众,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紧迫的利益问题,必须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 2004的12月26日,刚上任12天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冒着-29℃的严寒到抚顺调研,看到路边有一大片黑压压、小烟囱密密麻麻的居民聚集区,便问:“这是哪里?”抚顺市的同志回答:“这是人们常说的棚户区,是过去的产业工人的家。”李克强马上说:“谁都不要通知,不用任何准备,我们去看看。” 李克强随意跨进了一家,一下惊呆了,屋里没有一丝热气,温度表里的水银柱,定在-25℃上;墙脚堆放的几棵大白菜冻成了冰疙瘩。一个老太太,披着一床旧棉被缩在炕上,冻得哆哆嗦嗦,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李克强问抚顺市的同志:“抚顺市像这样的棚户区居民有多少?”回答是:30多万人。李克强再问:“棚户区里的居民都是做什么的?家里有没有人上班?”回答更是令人震惊:“70%是矿工,50%是城市低保人员,50%是下岗人员。” 李克强当场作出了“让百姓搬出棚户区”的承诺。 紧接着,辽宁省委下达了摸清全省棚户区和下岗职工家底的紧急通知。调查结果是,全省城市市区内5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共有1212万平方米,居住着120多万居民。夫妻双双下岗的“零就业家庭”共17万户,加上赡养的人口,涉及城市困难居民又是上百万人,全省国企改革转制下岗安置的职工还有170万人。 2005年初,辽宁百万棚户居民共同迎来了一个他们不曾想到过的工程——2005年3月16日,辽宁省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 辽宁省棚户区主要集中在抚顺、本溪、阜新、朝阳等煤炭产区,最早的房屋可以追溯到1920年前后。激情燃烧的岁月,“先生产、后生活”是老工业基地建设者不悔的选择。50多年来,仅煤电之城阜新就为共和国贡献了5.7亿吨煤炭,用载重60吨的车皮装载可绕地球4圈半。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石房、砖木房,甚至日伪时期的劳工房、简易房却一直与矿工们相依相伴。“屋里小半间,头顶能望天,四世同堂住,睡觉肩挨肩”是棚户区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棚户区里,低保户占70%,大多靠政府救济,无力出资改造房屋,更无力购买新房。据抚顺市调查,在拆迁改造过程中,能付出1万元的仅占全部住户的12%,根本拿不出钱的占65%。辽宁省长张文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两至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8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连片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如此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史无前例,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有人算了一笔账,仅棚户区改造新建1300万平方米新房,至少要130亿元的资金。钱从何而来? 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大力支持,辽宁省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市场化运作,政府兜底”的做法,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商为工程承建主体,由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投资和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速度快、质量高、还省钱的经济效益和百姓都满意的新路子。 阜新70岁的孟庆元老人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从28平方米破败不堪的平房到56平方米宽敞明亮的两室一厅新楼房,他的居住条件短短几个月间就有了数十年的跨越。 铁岭市,3个半月就完成回迁2000户,提前8个月让6000余名棚户区居民在全省率先住进了宽敞漂亮的回迁楼,被赞为“铁岭速度”。 抚顺市,40天拆除房屋面积40万平方米,平均一天拆迁1万平方米,相当于过去10年总和,被称为“抚顺速度”。 营口市动迁开始后两个月,平均每天迁出200~300户,最高时每天迁出700户。李克强视察过的莫地沟棚户区改造工程5月15日动工,11月8日竣工,不到200天,13栋高楼拔地而起,930户居民一步跨越50年,从城市的边缘走进了文明现代的新生活。 仅仅一年半多的时间,辽宁省14个市共改造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1212万平方米,改善了34.5万户、120万人的住房条件,被誉为“辽宁速度”。 棚改效益 古语云:“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对于在棚户区居住长达数十年之久的群众来说,安居的意义尤显深刻。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辽宁省出台了比经济适用房更加优惠的棚改搬迁政策,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辽宁各市都规定,拆1平方米旧房,还1平方米新房,不收差价;在标准内增加的那部分面积,每平方米另交500~800元不等。同时,对特别困难的家庭,地方政府给予更优惠的补助政策。对交不起增加标准面积款的困难户,辽宁还采取先允许入住,待还清增加面积的房款后再予产权或小额借贷救助等办法,照顾特殊困难家庭能及时住进新房。 抚顺的拆迁补偿政策是,拆迁原房偿还原面积不收款,增加面积部分按每平米600元收款,与建筑成本价(1080元/平方米)之间的差价由政府补贴,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举个例子,一名棚户区居民,由原先25平方米的平房搬到45平方米的新楼之后,只需交纳12000元的差额房费,就可以拥有一套价值48600元的房子。“我们从23.81平方米的旧房子搬到45.93平方米的楼房,按理应该交13272元。我是低保户,儿子患了脑瘫,这13272元,全是政府帮忙交了的,自个儿1分钱没花!”抚顺市新地社区的白丽娟对记者提到自家的新房子时特别高兴。 阜新市城南馨城社区的曲杰主任则告诉记者,根据阜新市的政策,针对无法支付房款的困难家庭,政府为他们提供了户型面积为35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只需交纳19元租金即可入住。“房子不大,可里面样样都好,都齐整着呢。我们社区就有十多户人家住的是廉租房。以后,他们有钱了就可以把房子买下来,产权会归他们。”曲杰介绍说。 “党中央温暖照莫地,辽宁棚改创史记。贫窟旧宅建新楼,山变地变水变,无限风光艳,党政诺言真兑现。”在莫地沟棚户区居住多年的75岁老人郭庆全有感于棚改后的巨变,提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乔迁之喜令人振奋,然而,如何“安居”,又成为许多棚户区居民新的顾虑。在抚顺老虎台矿区边上的棚户区,一名还没来得及搬迁的住户说出了心中的困惑:“搬了新楼,要交煤气费、暖气费,比现在贵多了,谁交得起啊!” 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刘长江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政府近年来在消除“零就业家庭”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零就业家庭从总体而言是逐渐减少。以抚顺为例,该市在各棚改新区建设了创业市场和蔬菜、食品市场,仅此一项就能安排1.3万人就业。同时,在新区内开设保安、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使得居民有可能藉此获得自力更生、持续发展之机。副省长李佳则给出了这样一个数字,在抚顺,棚改居民中的下岗职工,已经有70%实现了稳定就业。 “做梦也没想到,晚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抚顺钢厂的退休职工,63岁老人张瑞福坐在整洁干净的新居里,高兴得热泪盈眶。她与老伴曾在面积仅有20平方米的平房里一住就是30多年。而另一名喜迁新居的老棚户则对记者说:“这辈子碰上两件大好事:‘土改’和‘棚改’。” 棚改精神 两年过去了。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当年的承诺已经兑现。 记者走访了本溪牛心台退休矿工罗运德的家。年初,他刚告别居住了28年的棚户区,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楼。进门第一件事, 罗运德把温家宝总理到他家视察的照片恭恭敬敬地挂到了墙上。忆起当年总理到他家视察的事,77岁的罗运德如数家珍,历历在目:“那是2003年6月1日,上午我接到通知,说是有领导到我家来视察,我出门一看,一下惊呆了,这不是咱的总理吗?”“当时总理弯腰走进门框倾斜的屋内,与罗运德见面握手后,直到离开,他们的手一直紧紧地握在一起,没有松开过。”拍下了《这就是咱们的总理》的摄影师郭韬回忆说。现在,老矿工罗运德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欢迎总理到他的新家做客。 两年间,辽宁人经历了百万居民大搬迁,也经历了百万居民大回迁。这是一个走出棚户奔向新区的完整过程,也是一个走向阳光迈向希望的崭新画面。因为他们不仅盖起了6300余座高质量的新楼房,而且通过棚户区改造,形成一种促进和谐发展的“棚改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辽宁人这样概括“棚改精神”:重视民生的为民精神,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同心同德的协作精神。 在辽宁棚改中,出现了许多知难而进、埋头苦干的感人事迹。2005年冬季,阜新供电公司为了让城南棚户区53栋楼和海新棚户区9栋楼的居民在当年12月20日前按时入住回迁,每天供电工人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那时阜新的最高气温只有-5℃,而施工所用的电缆在低于-5℃时外皮会发生脆裂,需要在电缆外加装保温层,但这样做又会影响施工进度。怎么办?当时,现场的100多名供电职工纷纷把自己穿着的棉大衣脱下来,裹在施工电缆上,以保证电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铺设。他们互相鼓励,一名职工说出大家的心声:“能让棚户区百姓早一天住上新楼房,我们乐意这么做。”寒冷的冬季,手一伸出来都会冻得通红,可供电职工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直到把电缆全部铺设完毕。 奋战在棚改一线的锦州市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安置有限公司副经理汤吉敏,用生命谱写出棚改工作中的动人乐章。拆迁中,他事事想在前,干在前,直到拆迁后期身体难以支撑,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食道癌晚期时,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希望能够替我保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临终前一天,他还让家人推着他,到棚改施工工地看了又看。 一砖一瓦总关情。辽宁棚改工程是一个物质成果,它让百万民众得到了新生活的希望;棚改工程也是一个精神收获,它让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鞭策和激励,收到了“百姓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双重效应。辽宁人用“棚改精神”打赢了“棚改攻坚战”。据记者获悉,辽宁还将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实现主城区5万平方米以下、1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的全面改造。
【发表评论 】
|